“子旗过谦了!”
见卫旌提到自己,陈登望着神情肃然,没有一丝做作的卫旌善意一笑,并不多解释,他是了解陶应的。
“子旗确实功不可没,也证明子山你这位伯乐慧眼识金!”
陶应转身扫视一圈立在身后的陈登、戏志才、卫旌等人,最后将目光停在步骘身上,脸上露出满意的神色。
“徐州的春耕太过仓促,水利也未修葺,能有如今的收成,我已十分满意,子山辛苦了!”
陶应担心步骘内疚,顺手拍了拍他的肩膀,以示抚慰。
“主公……”
嗫嚅难言的步骘,望着一脸和煦的陶应,黝黑的眸子里闪烁晶莹与感激。
陶应提步骘举荐卫旌之事,不仅是表达他没有忘记这份功劳,也是在提醒卫旌吃水莫忘挖井人,这让步骘暖心不已。
“唯有这样的主公,才值得我步骘效忠!”
“唯有这样的主公,大汉百姓才有希望!”
“唯有这样的主公,才配享有天下!”
陈登、戏志才、卫旌此时的心情与步骘一样,凝视着陶应,目光中皆泛出狂热和憧憬之色。
他们面前这个年轻的主公,是他们在这乱世中的信仰和希望。
陶应不仅允文允武,高瞻远瞩,关键是很有人情味。
陈登、戏志才几人有种感觉,即便陶应身边没有他们,陶应也能够打下眼前这份根基,陶应不是在依靠他们,而是他们登上了陶应的顺风车。
“不过,青州今年能够大丰收,除了农具的改进外,要感谢我们远在幽州的主帅赵子龙!”
自冀州一别,陶应近一年没有见过赵云,要不是幽州太远,心中还在关注着洛阳的时局变化,陶应都想亲自去一趟幽州。
“若非子龙为青州、兖州输送大量的耕牛,也不会出现亩产十二石这样的高产!”
这个时代,因为种种的原因,亩产很低,一般田产粟三石,折合下来也就是二百八十斤左右,小麦也就一百五十斤左右,如果达到十石,已经属于高产田。
“主公所言不虚!”
陈登在冀州时见过赵云,此时听陶应提及赵云,也由衷发出赞叹。
“赵子龙虽武将,出入万众,单枪匹马,所向无前;但其见事明决,持重老成,兼有儒臣体用,若非主公慧眼,恐明珠蒙尘矣!”
出身寒门的赵云,年龄不过二十二三,若非遇到陶应这样用人“任性”的人,即便赵云再英雄,也不会这般早有用武之地。
戏志才、步骘、卫旌皆若有所思地望着陈登点点头,他们都没有见过赵云,此时听陈登一事两夸,便明白是在暗示他们要对赵云重视。
当然,即便陈登不暗示,以戏志才三人的智谋,也绝不会小觑赵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0230412212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