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太尉府。
与太傅袁隗把持的朝会一结束,董卓便匆匆离开南宫,回到自己的府邸。
不知是早有约定,还是已形成默契,才参加完朝会的许多大臣也纷纷聚集到太尉府。
当然,此时能坐到董卓酒桌上的大臣,皆是董卓的心腹、同盟,他们名义上是吃喝宴饮,实则与开启第二场朝会无异。
“陶应索要兰台典籍,此事诸位如何看?”
一杯温酒下肚,神清气爽的董卓扫视一眼大厅中的众人,愈加丰腴的脸上毫不掩饰心中的得意。
眼下的太尉府,俨然已成为大汉帝国的第二朝堂,他董卓就是高坐朝堂之上的权力主人。
“兰台典籍,事关朝廷威严,绝不可搬离皇室。”
无论王允,还是何顒、周毖、郑泰,皆反对将兰台典籍送给陶应。
“至于陶应所言袁绍、曹操图谋造反,乃无中生有的恐吓之言,不足为信!”
董卓深以为然地点点头,有袁隗一家及袁氏数十口在洛阳,他不信袁绍敢起兵找麻烦。
“嗯,诸位之言有理!”
坐在大厅角落里不动声色观察众人的贾诩,深邃的眸子从何顒、周毖、郑泰等人脸上掠过,嘴角露出一抹若隐若现的鄙夷。
“一群欺世盗名之辈,尔等维护的非汉室皇威,乃大姓的根本!”
洞察人心、洞悉人性的贾诩,一眼就看穿了何顒等人的心思,也自然明白陶应索要兰台典籍的用意。
“呵呵,丹阳王,手段够狠,你若享天下,则百年无大姓,千年无士族!”
贾诩不自觉摸了摸宽大衣袖中的一本印刷版《论语》,眸子里现出一抹神采。
“袁绍、曹操欲起兵,恐怕也是真的!”
以陶应如今的实力,说谎已没有必要,贾诩笃定夏恽带回来的消息绝非空穴来风。
“太尉,对袁绍、王匡等人,也不能太多放任!”
袁绍敢挂符出走,起兵造反也不是不可能,周毖不想被董卓事后追责,想了想又提醒一句。
“太尉,当推恩安抚,以收人心!”
何顒瞬间明白了周毖的心思,立即给若有所思的董卓出主意。
“当如何防、如何推恩?”
见周毖、何顒对袁绍、王匡等人的态度出现松动,董卓的神色也变得冷峻。
“太尉,可任命袁绍为渤海太守,鲍信为济北太守,王匡为清河太守!”
周毖、何顒尚未说出对策,主簿田景率先提出建议。
“嘶!”
“诸郡皆在陶应手中,他岂能拱手让人?”
“袁绍、鲍信等敢应命否?”
田景的用意大厅中的众人心知肚明,无非给陶应添堵而已。
“陶应乃天子敕封丹阳王,岂在乎区区数郡之权,主簿之策甚善!”
董卓眼前一亮,毫不犹豫地采纳了田景的建议,他也想借此进一步试探陶应的态度。
“恐偷鸡不成蚀把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