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各有升职任用(2 / 2)

“韩阁老,您升任次辅不久,朕暂时不能给您立刻升职,但是一定会多加采纳您的建议想法。”

“老臣已经是内阁次辅,一辈子的荣耀够多了,不求赏赐只求陛下能够中兴大明,再恢复太祖、成祖时期的武德。”

朱由校对韩爌这一点很认可,不怎么争权。

“还有第二名孙承宗、第三名徐光启,以及刚才第五名温体仁,你们都是被俺刚刚提拔,就不能立刻再升职了。”

“臣拜谢陛下,目前职位已经非常荣耀,臣等一定尽力做好。”

朱由校又讨论了一会孙承宗和徐光启的想法,之前已经跟几位考官交流,又专门张贴出来让天下知晓。

这些天下来,就算有人不喜欢徐光启学习西洋技术和学问,也没人能从学术和理论上提出反对意见。

这就是他的本事。

还有孙承宗,他这种全局视角在一般文人士大夫中很难见到。就像崇祯也曾经在科举的殿试中,出了关于税收和平贼的贴近现实的考题。可即使是当时的状元,也只能整一些文采和典籍,说一些空虚的说法。

所以,孙承宗这种人到中年当进士榜眼的,临近老年再在这次考试又当榜眼,说明他在统筹和视角方面,确实有非常过人之处。

一句市场靠民生和民心,就让朱由校自己都感悟颇多。

状元郎毕自严一直在旁边赔笑。

论进士资历,他比较靠前;论担任职位,太常寺卿可不算低,但是他很低调,不结党营私,更不投机搞事,所以在万历泰昌天启三朝根本不出名。

后世崇祯缺钱缺疯了,己巳之变、倍增的辽饷和西北大规模农民起义,让崇祯初年就有天要塌的感觉。

但是除了卢象升、洪承畴、孙传庭、曹文诏、曹变蛟等一批文武大能在前厮杀,财政大师毕自严才是幕后英雄。

直到关键转折点崇祯十四年之前,财政都有稳得住,天下有大乱将止的趋势。

这就有毕自严的巨大功劳。

“状元郎,让你久等了。”

毕自严赶紧回道:“陛下,某不才只是对财政略有思考,离状元还差......”

“不,你就是朕心中的状元,而且这次举京官员同考。除了个别是秀才,其他全是各年进士,含金量这么高的一场考试,你就是朕的状元。”

朱由校斩钉截铁地认可毕自严的状元身份。

也许他会有些谦虚,但是这个本事假不了,在由检弟弟手底下能展现出优秀的实力,那在自己底下要翻倍才算胜利。

“臣遵旨。”

朱由校这回先给毕自严升职,而且让他到自己特别需要人的地方去。

“毕爱卿,对于天津市舶司伱有何看法?”

朱由校这回不继续夸奖和恭维,而是直接拿问题来问。

“嗯......”毕自严反应速度没那么快,就是老老实实地开始思考。

过了片刻才捋了捋胡须,语速不快地回道:“天津乃京城门户,现在的天津卫兵力既不够强,也不足以成为京城旁边的运输枢纽。”

众人听了开始思考,董其昌先开口问道:“在说天津港,状元郎为何说天津卫的兵力什么的?”

毕自严说道:“建天津港,就是建立京城门户和枢纽中心。仅凭运河与一卫兵力,起不到这个作用,所以要建大海港,在那搞海运、水师和强军。”

朱由校毫不犹豫地说道:“朕命毕自严担任天津巡抚。”喜欢大明:我不是木匠皇帝请大家收藏:()大明:我不是木匠皇帝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20230412212821-->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