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出了个郭静明,吃瓜群众本想看这两人儿谁更牛逼,但等来等去两人都没掐起来,文风截然不同,根本没有对比的可能。
一个直言君子,一个言情君子,没有可比性。
这下好了,没想到这一届出了这么一个敢想敢说的作者。
文章写的异常犀利不说,观点还很正,赢得了学霸和广大家长的一片赞同。
这篇文章如果放在三年前,可能要被韩函的粉丝喷死,但此时这群少年基本都长大了,经过社会的毒打成长了许多,几乎没有人还那么年少轻狂。
他们认真读了这篇文章,结合自己辍学到现在进厂打螺丝的经历,真有点儿鲁迅让人突然惊醒的意思。
他们称陈韬为“仿若吹哨人的‘鲁迅’,有着“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嘶喊,让迷路的人瞬间惊醒。”
甚至有人开始用职业做比较。
比方说“学过高等数学”的木匠可以成为顶尖建筑大师,但“没学过高等数学”的木匠可能一辈子只是个手艺人。
“学过英语并熟悉口语”的小摊贩可能会更好。
“六级英语”的保安更受居民待见......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文章的火爆给陈韬赢得了不少粉丝,很多人已经开始挖掘他的履历,《檬芽》杂志的销量迅速猛增,三月四月五月刊都已经印刷了第三版,六月刊预计要比过去多印刷三倍的量。
一篇文章点燃了群众的激情,最近几年关于类似的人物越来越少,生活好像都单调了不少。
缺少标榜人物对于许多人来说好像生活都迷失了方向,很长时间内都处于迷惘的状态。
一些成功人物,或者是文章,都是指引这些人积极前进的能量。
在这个过程当中,老学究们戴着厚厚的眼镜逐字逐句的研究这篇文章,哪怕从中挖出一个观点,然后加以阐述,就能在某知名刊物上发表,不仅可以为自己赚取稿费,也能增加自己的曝光度。
比如文章中这句“必须从古老的中国哲学中研究出宇宙奥秘”。
研究易经的人就针对这句话发表了好几篇文章,用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来引证,同时用牛顿研究物理到最后走上了神秘学来佐证,称作者虽然是个高中生,但对高中各学科有着超于常人的理解。
并提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研究导弹的人到底要不要研究人类学。
此文一出,立即有两拨人跟上,针对此话题展开讨论。
有人引用陈韬文中爱因斯坦做例,说爱因斯坦至死都在后悔参与研发原子弹,作为一位有品德的科学家,他也没有想到参与发明了这样可怕的武器。
这就足以证明,研究导弹的人必须要接触人类学以及社会学,甚至是道德方面的东西,如若不然,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陈韬的一篇文章掀起了新的风向标,在校园里,他已经逐渐成为新的标榜人物。喜欢这重生太香了请大家收藏:()这重生太香了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20230412212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