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零三、非官府组织(2 / 2)

共三进十几间屋舍,住陈初几十人是显得拥挤了些,却胜在内外都是自己的人,不虞私密外传。

只是,这宅子所处的巷子名称有点奇怪。

“枣园街,弄鱼巷.......”

进巷子时,陈初望着挂在山墙上的街巷名,念了一遍。

后方正哄娘亲开心的陈瑾瑜却也能做到耳听八方,听到陈初念叨,自己也默默念了几遍,不知怎的,秀丽面庞蓦地一红。

下午,陈初带着长子、大宝剑去兵部报备。

接待的兵部文员见陈初拿出印绶、照牒后,好像很是意外,仔细打量陈初几眼后,玩味笑道:“原来阁下便是陈都统,久仰、久仰.......”

‘久仰’本是一句寻常客套话,陈初却觉着对方话里有话。

酉时。

陈初返回弄鱼巷时,已是华灯初上。

晚饭,谭氏妯娌和女儿、铁胆等女眷在后宅。

二进内,只有地位超然的陈景安和陈初同坐一席。

说起去兵部报备时的一幕,陈景安笑了笑,待两人进食完毕,转去了书房,他才从怀中掏出一物递给了陈初。

“《大齐七曜刊》.......”

七曜是一星期的意思,翻译过来就是大齐周刊。

这份有官方背景的报纸,陈初是知道的。

源于去年郑乙乱桐山时,今日头条刊文掀了桌子,把郑乙逼到了不得不打的境地。

齐国朝堂有感舆论重要,让礼部牵头搞了这份七曜刊。

只是,礼部找来那些文人全无办报经验,起初上头刊印的除了官方邸报便是通篇假大空的吹捧大齐政通人和。

官员文人刚开始还觉新鲜,时日久了便没了兴趣。

而普通百姓更是对浮夸、不接地气七曜刊提不起一点兴致。

‘擦屁股都嫌有油墨’是他们对七曜刊的统一评价。

眼看效果不佳,发行量一日日萎缩,礼部也渐渐没了耐心,拨与七曜刊的经费一砍再砍,直至后来俸禄都发不出了。

眼下的大齐,兵乱、民变、天灾一件接一件,哪一桩事都比办一份报纸重要。

当时只是心血来潮的大齐朝堂随即把七曜刊抛之脑后,不闻不问。

穷则思变.......那七曜刊的主编汪敬饶眼看七曜刊活不下去了,不由动起歪心思,开始杜撰一些民间喜闻乐见的趣事绯闻。

嘿,你别说,这招还挺有用!

七曜刊当即发行量当即迎来一次增长。

尝到了甜头后,汪敬饶像是找到了财富密码。

不过寻常小人物的轶事,终归没有那般大的号召力,名满天下的官员、大儒更能吸睛。

但这般人却也是七曜刊惹不起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20230412212821-->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