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热络的气氛微微一滞。
.......咱们文人清谈的酒席,怎混进来一名浑身铜臭的商贾啊!
大煞风景,大煞风景!
站在原处的胡掌柜依旧保持着灿烂笑容,但席间众人你看我、我看你,没一人回应。
稍稍尴尬。
最终,却是邹正道心想,人好歹是柳川先生带来的,怎也给几分面子。
随即端杯,遥遥回应一下。
有了他的带动,其他人这才敷衍一般,举了举杯子。
胡掌柜也不在意,呵呵一笑饮了杯中酒,坐了回去。
陈景安恍若未觉,兀自悠然道:“报纸一道,可刊载消息、传朝廷政令于四方,可教化百姓、广宣圣人之言,可增长见识、使我辈士人足不出户知悉千里.......”
汪敬饶等人一愣,不明白柳川先生为何忽然说起了报纸。
但作为该行从业人员,他的话迅速迎来一番热切符合。
“啊,对对对!”
“先生所言极是!”
“哎!礼部诸公若有先生这等见识,我七曜刊何至困顿如此!”
如同声援一般的话,也引来一两句‘礼部无眼’的小声抱怨。
陈景安淡然一笑,又道:“我家胞兄在地方任职,曾在当地扶持了《今日头条》,这份报纸,大家听说过吧?”
“哦?原来那头条竟和柳川先生的兄长有这等渊源。”
头条发行量大,覆盖地方广,是为行业翘楚,汪敬饶等人自然知晓。
陈景安笑着点点头,接着道:“家兄有感报纸虽好,却经营不易,特命当地四海商行等义商组建成立一家民间机构,名为‘报业发展促进基金会’.......”
“师弟,鸡金会是做甚的?”
这劳什子会,一听就和自己眼下所做之事有关系,汪敬饶不由来了兴致。
“便是字面意思,促进报业发展。”
“如何促进法?”
“基金会下设专项资金,用于扶持报纸发展、改善办公环境、促进各地同行交流,除此外,还设有‘为民发声奖’、‘公平正义奖’.......”
说到此处,陈景安笑着看向了胡掌柜,由后者继续讲解道:“以桐山头条为例,基金会去年补贴头条公房装修款项三百贯,子女入学补贴二百贯、冬日取暖炭补二百贯、外出采编鞋脚钱一百贯。去年十一月,有报社记者揭露公人欺压客商,获得‘为民发声奖’.......”
“好!好一个为民发声奖,为生民疾苦奔走,正是我辈责任!”
邹正道一拍桌子激动道,随后仿似随意的问了一句,“那‘为民发声奖’.......”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0230412212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