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产业分为很多板块,而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就是游走在歌曲和听众之间的存在。
每年的新人季不单圈内厮杀激烈,圈外同样如此。
乐评人几乎都会选择蹭一波流量恰钱。
这些人里有的是为了热爱,有的是为了找寻志同道合的伙伴,有的则是掐点烂钱讨口子。
伴随着第一批封榜的榜单出炉,乐评人们迎来了第一批属于他们的狂欢。
尤其是每次的新人季,新人季是每年推出最多原创新歌的榜单。
乐评人纷纷下场捞歌,为了不同的目的奋斗。
前十的榜单厮杀尤为激烈,也是众多乐评人投笔的的关键地区。
音乐鉴赏是需要门槛的,音乐接受者在接触音乐作品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艺术素养、文化素养、人生阅历等能动因素,对音乐作品进行信息解读,意义诠释、价值评判,最终获得审美享受和思想启迪。
除了受到艺术教育熏陶的学生以外的广大听众是很难从专业角度评析歌曲的。
因此,乐评人们通过自己这个媒介,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搭桥,帮助他们解读。
在细细感受一番后,那些头部的乐评人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走马》作为自己的主推歌。
甚至有的文学专业的乐评人觉得《走马》的歌词写的很棒,拿出来逐字解读。
甚至有人引用了《走马》在广音音乐软件上的评论作为自己微博的非主流签名,被大量点赞。
这样的节奏让一些评论区的人纷纷投来好奇的目光,进而去选择试听《走马》,与此同时,评论区也逐渐炸锅。
微博。
“我的理解:你在对岸走马观花,我在这里永远牵挂。”
“歌词写的有些凄美,而且这首歌曲作词的人真的牛逼,这个叫闻天的人对字句的锤炼是非常值得玩味和欣赏的……”
“为什么这么多人都在推荐第七名的《走马》,是请的水军吗?我还是觉得我家鸽鸽唱的好听。”
“楼上的,你自己去听听不就得了,还有,不要拿榜单前三的歌曲来跟我们吹,流量歌手罢了,这词曲配上这唱功,简直就是屎盆子镶金边……”
“那也是我家鸽鸽的实力,有本事就拿个第一啊!”
“6”
“我是一个特别喜欢民谣的听众,我觉得这首《走马》确实走心了,词曲的关联做的非常棒,很多地方的隐喻也蕴含感情,情绪表达非常好!”
“我倒是不觉得,可能是我没失恋?为啥我感觉一般般,还不如《酒巷猫咪》……”
“我是一个刚失恋的姑娘,感觉听到这首歌的瞬间直戳心灵……(eo)”
微博上发生的这些都是插曲,不过相比广音上百分之九十五的好评率,《走马》的口碑在微博上倒是显得褒贬不一。
这也和歌曲版权收费的原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