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刘平来说,这次轧钢厂迎接视察的计划还是听取了他的意见,他默默计算了下,时间还真够。
不过,他不确定韩二秀她们什么时候会来,而且也没必要把时间弄得那么紧迫,也就没有再坚持。
这样一来,他的时间就很从容了。
他先到街道办跟冯大爷打了声招呼,让他跟王主任说声,再赶到轧钢厂,又过了十多分钟,大领导才坐车赶来。
……
“爱厂爱家,安全生产!”
“高质高量,报效祖国!”
数百名红星车间的工人排着整齐的队伍站在在车间前面的场地上,呐喊声整齐有力,带着一股团结一心的力量。
连着喊了三次口号后,易中海的声音响起:“各小组检查组员。”
很快就有各小组的组长依次汇报道:“第一组应到十五人,实到十五人!”
“第二组应到十三人,实到十三人!”
“铣工组应到二十人,实到二十人!”
……
等各小组汇报完,易中海走到王守良面前,大声的道:“报告王主任,红星车间十八个小组,共四百三十七人,全员到齐!”
王守良道:“进车间。”
随后各组有序的走进了整洁卫生、工具摆放有序的车间。
等各个小组的工人到了各自的工位,易中海又依次下达指令:
“各组检查机器和工具。”
“开机。”
“开工。”
……
杨凤山等人听从了刘平的意见,只是陪着大领导站在一旁看着这一切,都没有多嘴说什么。
但是,不管是工人的纪律性和精神面貌,还是整洁有序的工作环境,和其他车间的杂乱无章都有着明显的区别,看着就让人感到舒服。
尤其是,大领导他们这些人大多都有jun队背景,或者干脆是从部队转业到了地方,对这种半军事化的形式有着天然的好感。
等看到易中海他们娴熟的工作,更是不由夸赞道:“好!这才是我们新时代工人该有的模样!”
当然,更重要的还是效果:“老杨,你上次说红星车间的产量和质量都提升多少来着?”
杨凤山从李怀德手里接过两本账本,翻开做记号的那一页:“主任,您看,这是去年和今年的出货量,每天、每个月的升降幅度都不大,但自从成立红星车间以来,通过先进的管理,每天的产量和精品工件的数量都开始增长,而且已经能基本上稳定下来了,产量增长了11%,精品则提升了17%!”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0230412212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