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3章 咱先把天津道查了?(2 / 2)

东厂督公 碑塔城主 1126 字 2023-08-04

秦书淮关上了窗户,对崇祯说道,“天凉,黄兄当心受风寒。”

崇祯重重地叹了口气,“朕不怕受风寒,倒是这大明,怕是受风寒已深了!”

秦书淮点点头,“黄兄明鉴。”

“去年年末,朝堂上数十位御史、侍郎、尚书联名上奏,说当年夏季大旱,冬季提早,天有异像,乃是人怒以致天怨,要朕轻税薄赋,以安天下。朕准了,取消了矿税,又减免了茶税等十余税,结果呢?今年入冬不还是照样早?夏天不还是照样旱?”

秦书淮想告诉崇祯,此时正是小冰河期,你就是一分税不收都是这样。不过话到嘴里又咽了回去,让崇祯理解这些常识还是有些为难他了。

于是说道,“黄兄,就算那些人说的是真的,你做这些也不会让天下风调雨顺,而且只会招致更多的天怒人怨。”

“此话怎讲?”

“你减的税都是商税,恰恰是给最有钱的商人减轻了负担。而大明的农税作为国本,不但分文未减,而且还被下面巧立名目,大大地增加了。底下人一面不能收商税,一面要完成上头的征收任务,就只能往农民头上摊。农民没活路了,就只好造反,这就是如今天下动荡,民变四起的直接原因。”

崇祯若有所思的沉吟了会,又问,“秦兄,你以为大明当如何税收?”

秦书淮毫不犹豫地回答道,“重商税,轻农税,方是修生养息之道。”

“商税如何征收呢?”

“至少提升至目前的两倍。另外,矿税、茶税、绢税、盐税在此基础上再翻番。”

明末的商税畸轻,一般都在值百抽二到值百抽三之间,这与后世动不动就17%的增值税相比简直不值一提。

崇祯又想了想,说道,“矿、茶、绢、盐均关乎民生,若朝廷加税,其价岂不是要涨,百姓恐怕又要说朕搜刮民脂民膏了。”

秦书淮淡淡一笑,道,“黄兄多虑了。黄兄可知如今盐税几何?”

这个崇祯还是很清楚的,说道,“一引盐(大概116.5斤)抽三钱,岁入大概一百万两吧。”

“那皇上可知当前盐价几何?”

“这个……朕还真有所不知。”

秦书淮提高声调说道,“300文一斤!也就是说一引盐到了盐商手里,可以卖到三十五两!朝廷从三十五两中抽三钱,连个零头都不到,又岂会影响市价?可见真正抬高市价的并不是盐税!”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20230412212821-->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