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张嘴就来(2 / 2)

“望诸位踊跃捐助,舍些粮食出来,以供南召度过灾荒。”

“凡是捐助之人,将由县里出资,建牌坊门楼,刻功德碑,以传诸位功绩。”

紧随方孝孺之后,黄子澄说明目的。

粮食但凡不紧俏,粮价都不至于飞涨。

这个时候让他们捐助,无异于是割他们的肉,喝他们的血。

众富商沉默不语,没人率先说话。

气氛沉默几息,眼看不说不行。

这才有人,站了出来。

“小人家种所存余粮具体数额多少,小人心中不曾明确。”

“当下贸然应承殿下,倘若最后不曾拿出,怕是要影响殿下的赈灾步骤。”

“方先生所言,小人深有体会。”

“容小人回去清点余粮,之后再给殿下拿出答复。”

这样的理由,不失一颇合理的缓兵之策。

“小人也去清点。”

很快,众富商纷纷效彷。

“两位先生意下如何?”

富商拱手请命,朱允炆扭头求助。

“臣看诸商贾,理由合理,可以答应。”

“尚礼那边,应能有收获,可撑一撑。”

黄子澄率先表态,说了看法。

“臣附议。”

方孝孺想了想后,附和一句。

“那好,听两位先生。”

朱允炆应了一句,下达命令。

“那诸位回去,尽早给吾结果。”

与此同时,另一边。

齐泰领了朱允炆命令,带着本县衙役去了南召下辖各村里。

凡种粮之人,均先自给自足,满足自身需求后,才会再行发卖。

蝗灾过境,影响的是今年的收成。

去岁粮食丰收,农户手里都会存有余粮。

从这些农户手里借了粮食,满足城中其他行业者缺粮危机。

等有了赈灾粮,再一一返还。

既解决了揭不开锅之人的困境,又不至于使存有余粮农户的利益受损。

话说的好,且理由合理。

可官差抢粮,屡见不鲜。

在这一问题上,根本没啥公信力。

嘴皮都快磨破了,还是没一个主动借的。

行进到最后,成了半抢半借。

虽说只要拿粮,就由官府开出借条,但这些寻常农户,又有几个认字的。

在他们眼里,这借条不过废纸一张。

很多人家,哭天抢地,捶胸顿足。

粮价一天一个价,那都是救命的。

晚上的时候,齐泰领着衙役,赶着载了粮的马车,直奔县衙而去。

“乡野愚民,冥顽不灵。”

“与之相交,实在费神。”

“只是借粮而已,又不是不还,就如如丧考批,还需多行教化,以淳民风。”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20230412212821-->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