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河南蝗灾确到不得不放之时,三皇孙此举非但不能被责,还应给出嘉奖。”
“为民请命,舍身求义从来都是先贤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朝廷能对敢于奉献者给予肯定,才会诞生更多类似之人。”
“这样人的多了,才能成就我大明屹立不倒的嵴梁,无论亘古如何变迁,终有大明的一席之地。”
洋洋洒洒一番话,武将不理解了,
刚开始,是消化不了。
后来,是想不明白。
这些文人不是一向和朱允熥水火不容,这咋突然之间,还替朱允熥说上话了。
第一时间,武将们觉郁新这样说,肯定是啥不可告人的秘密。
还没等他们多想,茹瑺也站出来了。
“臣附议。”
“臣以为二皇孙既奏请朝廷赈济,必是到了需要赈济的时候。”
“三皇孙提前开仓,虽说有错不假,但初心也是为了百姓。”
“朝廷不予嘉奖,也不能责罚。”
老朱要准备责罚,就不会放在这儿商讨。
之所以商讨,不过是要个名正言顺。
反正就当下这种情况,他们是否认可朱允熥都不重要了。
朱允炆摊上吕氏那娘,自身能力又拉跨。
再咋蹦跶,这辈子也就是个藩王了。
老朱想要名正言顺,给着就是了。
之后,又有几人站出。
这些人的意思相差无几,一致认为,有朱允炆请求朝廷赈济的奏章在,河南的蝗灾势必到了非常严峻的地步。
朱允熥舍身求义,为民请命,是有违朝廷的律法,但在其初心的份上,实在不应往深追究。
老朱早打定主意护着朱允熥,文臣大道理讲了这么多,里和面都有了,那他还迟疑个啥。
当即宣布朱允熥开仓,虽情有可原,但终违律法,功过相抵,不予惩处。
老朱想给朱允熥找场子,却也不能全依了那些文臣。
要是真像他们说的,把朱允熥的开仓放粮,说成了是为民请命。
那动不动就有人以此为借口,置律法于不顾,那朝廷还咋治下。
把朱允熥解救出来,老朱随之又下达了拨粮赈济朱允炆辖管南召的旨意。
调粮赈济,通常是调最近官仓的。
绕了一大圈,最终还得从南阳调。
一道奏章一来一回,得耽误多久。
朱允炆时间充裕,南召百姓可等不起。
他这样做,说的好听些,是乖孩子,说难听点,就是没担当。
不过,不管好听还是难听。
在老朱心里,朱允炆已难有一席之地了。
下朝回来,老朱玉带都抬到胸口了。
眉飞色舞,心情不错。
“看来那小子已收了文人的心了,只要后续事宜不出岔子,河南赈灾又能算是他的一个功绩了。”
“既然如此,寻合适时间,宣了旨吧。”
“你告诉那小子,咱要册封他了吧?”
朱标嘿嘿一笑,并不否认。
“儿子怕他妄自菲薄,没了斗志。”
“儿子也告诉他了,能封他也能废他,他要懈怠放纵自己,随时都能废了他。”
当时那种情况,不说不行了。
老朱笑容不变,并没怪朱标。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20230412212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