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经过几次北伐之后,北元的势力没有想象中那么强大了。
若是不然的话,还真得考虑朱尚炳和朱济熺二人是否能接好朱樉朱棡的职责了。
之后,朱橚和朱允熥叔侄又分别对朱济熺做了些简单勉励,并一再叮嘱朱济熺有了困难只管开口。
这也是他们唯一所能做的了。
再之后,朱济熺去忙王府的事情,朱允熥则和朱橚一块儿回了房间。
谁都不敢保证将来是否一定有充足的时间解决他们自己问题,所以朱橚和朱允熥只要一有时间就会商讨一下医学院的解决办法,以求能以最快的时间把这些问题解决了。
医学院当初创办的时候就不是以营利为主的,平日会经常组织义诊,免费给困难的百姓看病。
也就是为了不挤垮民间的医馆,所有的草药才都是平价药的。
毕竟,医学院规模再大都很难把大明所有百姓都涵盖进来,只有让民间医馆也能发挥该有的作用,才能让更多的百姓从中受益。
但,要是碰到那些实在没钱的,医学院也会适当减免一部分,绝不会出现有人因不起药而终止治疗的事情发生。
不过尽管如此,医学院也并不缺钱。
很多富户用最少的钱治好最重的病后,知道医学院以造福百姓为初衷的医者仁心后,也会在资金上给予些些许的馈赠,不少人都会主动捐些银子。
有了这些钱后,医学院不仅能维持正常运转后,多少也会有些结余。
所以说,朱橚在北平创办医学院的困难并不在缺钱之上。
最主要的还是缺人。
当年的南北榜桉谁都知道,毕竟在老朱治下谁又敢作弊。
这事儿最后查来查去查了许久,放榜所得结果也还是真的不能再真。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结果,其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北方人读书少。
别的时候不知道,而历史上终大明一朝,即便是后来朱棣迁都了北平,但南官的比例总是多于北官的。
在这一比例换算后,北方读书人自然也是远远少于南方的。
南方家家户户几乎都有读书的子弟,而在北方十里八乡或许都很难找出一个识字之人。
尽管朱允熥已经把职大普及下去,但北方的情况仍远不如南方。
很多人和那种一代代放羊的想法差不多,只要有地可种有饭可吃,他们便希望子弟能接了这一亩三分地娶媳妇生娃就行。
然后再娶媳妇再生娃,如此子子孙孙无穷尽也,便是他们此生最大的圆满了。
至于读书中举,或者赚更多的钱过更好的日子,那则是祖坟冒青烟才能有的,在他们看来不是他们这种普通人家能办到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0230412212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