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情算是极度乖巧的药草了。
既然这个样子,那就索性直接将他们发配到更边缘的位置,维持基础的生存条件就好。
按照今年这种收成,一亩地可以收到一百斤左右,那七百亩也就是七万斤,收入个大十几万还是稳稳的。
除了这两种,剩下的山地大致分为两大块,三十多个小块。
两大部分是按照干湿分离。
虽然相对来说,整个子午岭能生存的药材大多数都比较喜欢干旱,对水分的需求量不如南方典型的药草。
不过,在干燥环境里,也是分特别喜欢干燥以及相对干燥两种。
很多药草的成长环境特别依赖环境的稳定,如果达不到要求,那出来药草可能没有原来的效果,甚至完全不是以前的药草。
例如当归这种药草,它本属于低温长日照作物,宜高寒凉爽气候,在海拔两三千米左右均可栽培。
它的幼苗期喜阴,非常怕晒,但是到了成年之后呢,又特别喜欢阳光,种植的土层要求深厚、疏松、排水良好、肥沃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土培,不宜在低洼积水或者易板结的粘土和贫瘠的砂质土栽种。
因此,种植当归的时候,就同时要考虑多项因素,不能在阳光非常强烈的南山坡种植,那样幼苗根本没办法正常长大。
但也不能在极阴的北山坡上栽种,否则的话,成年后当归就会因为阳光照射不足,很难长成成株。
同样,因为它喜欢疏松,图层厚的砂土,所以要尽量栽种在高处的斜坡上,不能在地处洼地,洼地容易积水,基本无法正常种植当归。
再例如红芪。
这种药草很喜欢阴凉,而且生性脆弱,所以它一般要种植在靠近灌木丛或者矮树丛的旁边,相当于给它增加个保护伞。
要是直接将它们敞开在外面,没有任何保护的话,那就相当难搞,莫说是长大成株,能不能存活都是问题。
但是名字很相似的黄芪,就性喜凉爽,耐寒耐旱,种植的要求也相对宽松一些。
所以红芪基本是陇省特有,最多就是川里和陇省相连接的地方有一些,其他都看不到。
而黄芪全国很多地方都有,东北,西北,华北都有踪迹。
再例如人们都知道的板蓝根,它就是一种对自然条件相对要求不那么苛刻的草药,基本大多数地方,只要不是积水地都可以种植,也都能获得不错的收获。
前期王天孝在别人收割茵陈和蒲公英的时候,他就亲自拿着本子和笔,画图,仔细标记处所有的山地的土壤类型,周围环境,吃水和阳光照射程度,季节风的影响等等。
就是为了能准确将不同的草药种植到相应的山地上。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自己在研究,也同样带着吴文化和选出来的十个组长一起一点点摸索。
这些人将来都要分别负责不同的版块,带着一起学习非常有必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20230412212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