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二章 书坊(2 / 2)

但哪怕没事,只要东西没有找到,张泽就感觉不舒服。

再加上张泽其实已经怀疑,书被枕边人看过了,只是她说是不识字的孙三娘晾的,张泽就只能选择相信她了。

生活不易,张泽再次叹了口气。

控制了一下情绪,看着和东京的张氏书坊“一毛一样”的外观,在门口侍者的注视下,张泽大踏步走了进去。

为了统一性和增强顾客信心,张氏书坊所有的牌匾都是相同的,张泽题字,交给同一位匠师统一拓刻出来,运送至各地。甚至每个地方的张氏书坊的外观和格局,也都大差不差,区别只是大小和存书数量。

本来按照大宋的起名情况,应该是叫张氏书肆的,但张泽当时已经把活字印刷术弄了出来,还是跳过了毕昇的胶泥活字,直接做到了铜活字的状态,加上转轮排字法,活印已经是一门成熟的技术了。

张泽设想的书肆,还要承担印刷的作用,除了画本故事,还有小报,宋代报业发达,各种小报层出不穷,甚至一度能够操控市场,张泽又怎能放过。

所以就叫“书坊”二字,意为“书肆与工坊”。

当然事情还是出了点意外,张泽当了家才知道柴米贵,他在书院时,所谓发明铜活字,也只是制作了几个简单的小字,勉强凑够一句话。

就这还是在他发明软纸后,假公济私弄出来的,不然他可没有钱弄这些。对那时的张泽来说,泥活字还是铜活字没有区别,都是他造不起的。

这也是他直接越过胶泥字模,造了铜字模的原因,反正都是造不起的,有机会当然造个好的。

等到了与池蟠几人开书坊时,张泽发现一家店一套太浪费了,而且铜活字的价格是泥字的十倍往上。

所以迄今为止,大宋唯一一套的铜活字,就在东京的张氏书坊内,被老师献上去的是泥活字。

而各地的张氏书坊,按情况不同,一道之内,有三至五套泥活字已经足够。

这两浙路的泥活字,就有一套在仁和县,这也是张泽信誓旦旦的说一定可以印刷《新白娘子传奇》的原因。

张泽走进书坊,此时哪怕已经临近中午,书坊里的人仍然不少。除了几个穿着儒衫的学子和少数半大的学童外,剩下的,都是小娘子。

一楼是个宽阔的大厅,前侧按照种类的不同,被一个个“回”字形的展台分割开来,“回字”中间的是三名身穿制式长衫的侍者。

书坊经营的图书五花八门,各种门类应有尽有。像是书肆中卖得最好的是诗集和传奇小说,这些都放在前侧展台最显眼的位置,旁边还有些星象占卜的书籍,这些也有一定市场。

这些“回字展台”上的书,多是热门畅销之类,而这些展台就能解决书坊八九成客人的需求。

客人进门后,就按照类别在展台上找到想要的书,这些展台的书都是特制的,一般只有十分之一至三分之一不等,差距如此之大,区别就在于“扣子”,也就是高.潮所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20230412212821-->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