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事大吉。
朱厚照任凭小黄门给他穿上了常服。
常服,又叫衮龙袍,为明黄色,前胸、后背、左肩与右肩处饰有团龙纹样,前期以金织为主,后期多用彩织或彩绣。明英宗时在两肩团龙之上又加饰日、月二章纹,日纹在左、月纹在右。
头戴黑色翼善冠,上有用金丝掐造的二龙戏珠,龙身有珠宝点缀。
其实他是想穿朝服上朝的,这毕竟是他第一次上朝,想纪念一下。
但是刘瑾提示了一下他,说穿朝服是不是太隆重了,登基的时候已经穿过了,而且朝服的规矩太多,他就没有穿朝服。
又不是我穿的,是“朱厚照”穿的,我还没体验过朝服呢,没事以后有机会穿。
此时是凌晨五点左右,官员们开始依次进入皇宫,文官由左掖门进入,武官则由右掖门进入。入宫之后,大臣们先要在金水桥以南,依据品级排列好队列。
“啪!”
一声鞭响之后,大臣们依次过桥,抵达奉天门丹墀,在御道两侧相向站立等候,其中文官为左班、武官为右班。
御史们并不在队列中,在一旁监督着文臣武将,但凡有失礼的地方就会记录下来,上报处理。
在御史的旁边是殿廷卫士,称号是大汉将军,浑身带甲握刀站立,大汉将军属于天子卫率,隶属于锦衣卫,取身材高大者为殿廷卫士,以资壮观,大汉将军有1500人,在宫中轮值。
朱厚照到达御门之后,钟鼓司开始奏乐,锦衣卫力士撑五伞盖、四团扇,从东西两侧登上丹墀,立于御座后左右。内使两人,一人执伞盖,立于座上,另一人执“武备”,杂二扇,立于座后正中。
朱厚照入座,看向了前方。
“啪!”
一声鞭响,鸿胪寺“唱”入班,左右文武两班这才齐头并进步入御道,文官“北向西上”,武官“北向东上”,行一拜三叩之礼,是为“大班”。公侯、驸马、伯自成一班,居武官班前而稍离。
依照之前弘治皇帝上朝时的奏事顺序,朝臣依次上奏。
鸿胪寺官员率先出班,但他们一般没有什么大事,鸿胪寺的职责是负责招待外国使臣和各地藩王进京,而今天不需要外国使臣,他们也就没有来。
之后是兵部上奏宣府的事情,兵部请奏从当地招募士兵与京军策应,共同防守鞑靼的进攻,朝廷出粮草供应,鞑靼退兵之后,将招募来的士兵编为近卫,每月照例开银,老了就从近卫剔除。
朱厚照听完兵部的建议,觉得可行,从当地招募不仅节省援军时间,还能节省从京城发兵的粮草。
“命镇巡官用心设法招募,务济实用。”
此时诸位大臣都开始兴奋了起来,终于到了戏肉了,不枉我们等了这么久。
户部尚书韩文将奏折交给通政司的人朗读,奏折中表示自己同意改革盐法,但对于盐引是否需要从户部划归皇店管理存在疑问,需集合大臣进行细致的探究。
另外他还把自己对于盐法的弊端和需要改革的部分又写了一本奏折,交给了通政司朗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20230412212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