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飞驰摩托车厂,奔驰摩托车(1 / 2)

所有人面试完,也只是招收了十几人,其中基本上都是有着车企工作经验的员工,而且个个经验还很少。毕竟老工人们要么退休,要么就是车企的骨干。

现在的车企可都是国企,等闲情况下是不会来赵信这种私企的。再者说,当前社会上人才严重不足。

一连几天的招聘面试下来,摩托车厂的管理层和技术人员依旧严重不足。

见到这一幕的戴静当即找到赵信和娄晓娥:“赵哥,娄姐。我可以写信叫一些华人回来,不过薪资方面至少和我一样,而且后续增长起来也不能吝啬。”

“没问题。”赵信面露喜色:“最好能多叫一些,有多少我要多少,待遇绝对是国内最顶尖的。”

“行。”戴静点点头,她要回去写信了。

她毕竟当过学生会副会长,在学校里交游广阔,可以说是芝加哥华人学生圈里的话事人之一。

有她出面邀请,并且说出国内的现状,以及赵信这边的薪资待遇,想必那些心怀故土的华人青年们肯定会回来一部分。

当然三千块钱比起大洋对岸的美国还是少了,毕竟在那边就算自己出去做兼职,也能找到一个小时20块美金、一月四千美金的工作。

兑换下来,那可就是六千多人民币了,要知道这个时间点,1美元等于8元左右的人民币,而且还很少有人会这么兑换。

不过,肯回国的华人,肯定不会太考虑薪资。毕竟如今的东方故土和美国相比,那就是乡下和城里的差距。

回到东方故土为的是那份认同,也为的是将故土建设起来。

改革开放的开始,必然会带来一波华人归故土,就比说她戴静的爷爷奶奶。

太阳灶厂已经正式投产,一天的产量达到了五千个太阳灶,一个月21个工作日那就是十万零五千个。而且销售方面根本不用赵信往外卖,而是直接由政府采购。

当然价格上也要比此前便宜一些,一个太阳灶原定的三块出厂价直接降到了两块五。一个月的产值便是26万左右,除去各种成本,月利润在十万左右。

要知道这可是还未正式进入80年代,现在不过是79年的夏季而已。

西部建厂的事情也在稳步推进,张伟带着厂里的一些人已经前去了。赵信则是一直在摩托车厂忙碌,摩托车厂已经有一个建立起来的车间,从日本进口过来的一条生产设备的一小部分已经装在了里面。

作为当前唯一一个将这个生产线吃透的技术人员,赵信只能亲自上阵培训招来的半瓶水技术人员们。

也不要求他们知道原理,只需要知道如何操作流水线即可。

摩托车可是一个复杂的东西,配件奇多,从轮胎、到发动机,以及各种大小不一的齿轮。

赵信让自家岳父从日本进口的生产线是相当完备的,毕竟花费不小,这三条生产线耗资近五百万港币。

当然可惜的一点是并没有对应的技术人员过来指导,毕竟生产线只是在香港做了中转,那些日本的专家可不愿意经过中转后再来中国。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