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一九五六年《星岛日报》所进行的调查,整个香港收听广播的人数大概在三百万左右,而此时香港的总人口也不过五百万人左右……也就是说,大约有五分之三的港人经常收听广播电台。
主要原因是这个时代的娱乐方式并不多……譬如夜总会、茶楼的歌曲或者戏曲,那里的消费是很高的;电影属于消耗性消费,偶尔看一场可以,要是经常看……呵呵,大部分居民是消费不起的;但收音机就不同了,一台收音机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但可以长期使用,而且收听的东西也多……什么歌曲、戏曲、广播剧、时事、马经、花边新闻等等,所有人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喜欢的节目。
这个时代的广播人还是非常敬业,也非常专业的,虽然各种专业设备远远不如后世,但愣是以这个年月简陋的设备给体现出金戈铁马、热血峥嵘的江湖出来了,对很多人来说,这种广播剧比纸面上的小说更为立体,更容易代入进去。
电影有上座率,电视有收视率,广播自然也有收听率。
电影有上座率,电视有收视率,广播自然也有收听率。
这个时代的收听率统计方式有三种……即走访法、日记卡法和寄信法。
走访法简单明了,派遣电台的外派人员,每人负责一片区域,挨家挨户的敲门询问。
日记卡法,是以那些电台提供一本64开的小册子,一本小册子可以记录一名听众一周七天的个人收听情况。
当然不是每个听众都有小册子可以记录自己七天收听情况的,毕竟纸还要钱呢,收听广播的人那么多,怎么可能一人一份,还保证每七天一换?
至于寄信法则是看每日每周每月收到的访信有多少,以此来综合判断出收听人数。
这些方法检测出的收听人数肯定是不准确的,但最少能有个最低收听率。
从《护花铃》开播的第一天起,广播电台的相关部门便开始了调查,他们让下面的员工立即开始行动,尽可能的走访更多的听众,询问一下对这部剧的感官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