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还是那个主题,但何雨柱有自己的想法,原来的剧情不仅老套,而且拖沓,人物敲定也比较俗套,不断铺陈但与主题并未有太多联系的歌舞,使得整部电影显得华而不实。而何雨柱在写成本的时候,一改老套的有事情节,参照《傲慢与偏见》,将男、女主打造成为一对欢喜冤家,而他们只能是通过书信互诉衷肠,直到后来见面才恍然大悟。
剧本必须精雕细琢,毕竟这是何雨柱第一次写这玩意,原本的电影只能起个参考作用……不,说是‘参考’都有些勉强。
当然,何雨柱也没忘记自己重任在身——得为五一汇演排练节目。
好在众人虽然不是一水儿的学霸,但记台词是没什么问题的,至于表演……稍微提点一下,像那么回事也就行了,毕竟他们也不是专业的。
五一当日,何雨柱他们五个人算是大出了一回风头,虽然他们的节目算不上大获成功,却可以算相当精彩。
现在没有什么所谓的粉丝……当然,他们这是学校内部演出,同班的同学就算是他们的亲友团了,何雨柱他们抖出一个包袱,‘亲友团’便大声喝彩,赵时宇出一次洋相他们就发出响亮的笑声。按照何雨柱的要求,班上不仅准备了条幅,还有写着‘XXX’和班级名称的牌子,一有掌声、喝彩声和笑声,她们便高高举起一次牌子,亲友团的助力使得台下的气氛显得更加热烈,也具有极大的鼓舞性,带动了更多的掌声和喝彩声。
从众效应在当年比后世更是一种普遍现象。后世一个人在什么事上并不从众,往往还被欣赏地视为特立独行。当年可不是这样,那有可能被别人反感甚至讨厌。
凭心而论,何雨柱他们的表演虽然欠缺了一些专业性,但还是有那么点儿意思的。领导们满意它在正治思想方面毫无疑问的正确性,一般观众满足的是它的娱乐.性。这个时代的中国人在正式演出里获得的快.感太少了。何雨柱他们五人组合的节目,在正治思想性正确的大前提下,给予了观众们最多的娱乐.性。观众们对他们三人的喜欢程度的排名是赵时宇、何雨柱、应桃,赵时宇虽然并没表现出专业文艺才能,但他在台上将搞笑能力发挥得极好,按如今说法,包袱是一个接一个的往外抛,观众特开心,与平时的赵时宇判若两人。何雨柱台词也不少,但对相关法律的解释和公安人员的工作职责诠释都是相当到位的,那是台下的很多学生和老师都没听过的,大有耳目一新之感。
功夫不负苦心人,他们这个节目经过十多天废寝忘食的临阵磨枪,连他们都吃惊自己表演水平的迅速精进,而领导干部们给出的好印象排名,则是何雨柱第一,赵时宇第二,应桃第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0230412212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