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戚继光:这么多穿龙袍的反贼?老子发了!(5K!)(2 / 2)

‘算了,等上完这一段再去把他带回属于他的时空。’

季伯鹰想定后,便是不再去想猪头堡的事。

反正在天顺时空多待一会也不会死。

“与在土木堡时一样,我要先说明一点,军屯制度本身并没有错,尤其是军屯在洪武年的效果很是不错,对国家安稳以及民生的快速恢复起到极大的促进。”

这一次,老朱没有和上次那般露出得意的笑,因为他知道后面还有一个但是。

“但错的,是不该一直用。”

言罢,季伯鹰折身,拿起斗笔,在身后宣纸画下‘一’。

“自洪武之后,军屯弊端开始显现。”

“其中第一点,军户必须向国家交纳粮税,且税比是高额的五成,更有甚者还需被劳役至修渠筑堤、转输运粮。”

“注意了,这是大明军户与让唐军强悍的府兵最大的一点不同。”

唐朝府兵,由朝廷赐予军士田地,且不需纳粮交税,更不用被权贵差役。

“当然,我能理解洪武最初设定向军户收如此高的粮税缘由,为的是降低百姓民屯税赋,以军屯粮产来支撑国家军队的运转。”

季伯鹰看向老朱,老朱凝重的点了点头。

元末之年,生灵涂炭,收税都收到几十年之后,比如朱重八他爹,直接收到了五十年之后,逼得他老爹朱五四上吊自尽。

所以自大明开国的那一日起,庶民便再也经不起折腾。

老朱搞军屯的本质,是为了让士兵去种田支撑国家建设,而李二搞府兵制,是单纯的为了强大国家军队,二者最初的出发点就不同。

“永乐元年,军屯税粮达两千三百万余石,而当年全国税粮不过三千一百余万石,军屯占比七成。”

老朱棣听到这,很是认同的点了点头。

至少,军屯这个制度,在永乐初年还是国家顶梁柱。

可以这样说,他第一次和第二次北伐之所以能够玩得起,绝大原因都是依赖于军屯的支撑。

只是这个占比,老朱棣想了想,在永乐十九年的时候,军屯占比已经降到了不到三成,这个下滑的比例,堪称恐怖。

而这,也是永乐六部齐齐反对老朱棣第三次北伐的主要原因所在。

税粮直接关乎国家生产力,而财政的本质亦是生产力,军屯大幅度衰减,就等于是财政吃紧。

至于宣德帝,他所在的时期,军屯占比那就更没法看了。

“朝廷要求每个军户每年产量十八石,可给军户留下的粮食,却只有一半,你们从未考虑过,军户不会生孩子吗?他们的家庭不会扩大需求基数吗?”

话音至此,老朱心头一个咯噔,沉默了。

他只顾着算当年账,对军户的需求也是按照当年规定的,从来没有考虑过,一口军户家的嘴也是会越来越多的。

“那为什么不增发土地?”

小朱四微皱起了眉头,脱口问出。

“好问题。”

季伯鹰看了眼小朱四,随后目光看向了老朱。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0230412212821-->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