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宋金虎略作踌躇,还是道出内心疑虑:“小侯爷,孟大人他会如此么?”
案子当然是要查的,但怎么查、从哪查、查多深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孟弘文必须考虑的问题,有些或许还要先等朝廷定下调子,所以他才没有在第一时间启动塘驿劫囚案的调查事宜,而是在过去几天里与各方频繁接触。
尽管目前尚不知晓各方态度,宋金虎却不认为孟弘文敢在这起劫囚案上敷衍了事。
除却禁兵一事本就极为敏感,萧党也是孟弘文不能不顾虑的因素。周全当日所为或许只是临时起意,但从他借涉案禁兵当众影射严家的那一刻起,这件案子就不再只是一起大案,更是一场朝野各方都会伺机下场的较量。由于国朝素有“未试州县者不入馆阁”之惯例,当初天子煞费苦心地将孟弘文外放燎州,除了众所周知的缘故,本来也有为其日后入阁提前铺路的用意。假如孟弘文选择大事化小,之后萧党势必发难,便不求将之一举扳倒,也能在他日后通往政事堂的道路上栽下一方巨石。令天子和几位老相多年苦心尽付东流的后果,孟弘文怕是担待不起。
宋金虎也不相信孟弘文会让周全奸计得逞,因为这起牵涉到禁兵弓弩的大案而被迫与严家撕破脸皮。虽然很多人都希望孟弘文如此——包括小侯爷严不锐——但对方绝非鲁莽之人,不可能不清楚事情轻重。对于身居刺史之位的孟弘文而言,有些盖子揭不得,揭了必出大事,一旦燎州局势发生某些朝廷绝不希望看到的变化,届时他的下场更加堪忧。
设身处地地想想,宋金虎以为孟弘文在两相权衡后选择避重就轻的可能性还是更大些。一来回避与严家正面交锋,查案的难度自然会大大降低;二来这一选择的最坏后果无非是葬送个人仕途,总不至于有性命之忧,更不会让燎州出现剧烈动荡。然而令宋金虎始料未及的是,严不锐的看法刚好与他相反。
“他会,而且还是一查到底。”严不锐神色淡然,语气却斩钉截铁。
“这——属下愚昧,恳请小侯爷不吝赐教。”大惑不解的宋金虎立刻躬身求教,然而不等严不锐开口解释,门外却传来一阵急促脚步。二人转眼看去,就见一名下人火急火燎地飞奔而来。
“小侯爷!刚刚外头来报,郑蛮子突然进城了!”
宋金虎闻言,顿时变了脸色。原来这“郑蛮子”名唤郑安国,乃是由严荣亲自指派的无还骑校尉,曾因些许琐事,竟往府学门外口出狂言,一句“书生提笔何用,唯有猛士安国”惹来无数士子文人的口诛笔伐,这才落下个“蛮子”的蔑称。然而此人平日看似一副十足十的莽夫做派,实则外粗内细文武双全,否则也不可能被严荣引作得力臂膀,当上无还骑营的正印主官,以区区七品官阶超越一众督府老将,成为燎州军中排名头几号的实权人物。
由于无还骑向来只遵严荣一人号令,郑安国今夜进城无疑是得前者授意。鉴于无还骑营在整个燎州军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分量,宋金虎很难不为郑安国的突然出现而感到担忧,可当他满心忐忑地看回严不锐时,却见对方眼中竟是异彩涟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20230412212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