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军虽然缺少骑兵,机动性和冲击性不足,但背靠东山,占据地势之利,又有密林掩护,最为关键的是,发起进攻的是清军,这使得郑军在东山的部署优势更显。
站在高埠之上,郑成功的视野极其开阔,东山前的两军阵前,是大片的平野。平野的两侧皆有山脉密林的阻隔,这使得清军除了从正面进攻,便只能沿着两侧的密林突破,骑兵的所谓迂回包抄,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呜呜呜......”
低沉的号角声回荡在平野之中,郑军军阵,站在队列外侧的一众军官皆是面色凝重,号角吹响,便也就意味着即将接敌了。
一面面旌旗在军阵中摇动,地面微微震颤,远处的闷雷声由远而近,听到号角声和军官们的军令之后,左右两翼和中部的郑军将士都开始以班长和冲锋官为准,集结成了紧密的阵型。
这其中就涉及到了经过郑成功改良之后,郑军区别于明军的独特编制了。
且说,明末边军,大多以戚继光当年被调到蓟镇练兵所制定的军制为基础,依据各个将领的微调而成。
不仅是明廷边军,脱胎于九边明军的大顺军和大西军,也是基于戚继光的军制和练兵之法,组织军队,排兵布阵的。
而郑成功因地制宜,自成一体,已经完全成型的军制,其实也能从中看到明廷北方边军“营哨制”的影子。
郑军以“镇”代营,每镇设总镇一名,掌一镇之戎政,设副将一名佐之。
“镇”下设五协,每协设协将一名,掌一协之戎政;每协统五正领班,每正领班辖副领班二名;每一副领班辖班长、冲锋官各一人;班长和冲锋官率士兵五十人,每镇合计士兵二千五百人。
而随着郑军反攻漳州连战连胜,收编了大量福建绿营军和漳州乡勇,军队急剧膨胀,永历五年六月,郑成功“初设五营”,同年八月“再设五营”,次年八月又设二十八宿营,都是直属于郑成功的独立作战单位。
不过,这些“营”兵的战斗力和“镇”兵,根本不能相提并论,甚至绝大部分都不能将之称为战兵。
而除了“镇”与“营”之外,郑成功在军队的高层设计上,将麾下兵马分为左、右、前、后、中五军,以期锻造出一支适于长期征战的正规军。在永历六年的江东桥大战获胜之后,五军戎务之下,郑成功又增设了前,右,中三提督,郑军军制基本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