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郑成功本人确实有雄主之姿,也确实乃少年英才之外,和他在军中一直对士兵刻意宣传灌输的忠诚思想,也是密不可分的。
要知道,郑军中的监督,监营,监阵官,很大一部分都是儒生,这些人既是郑成功派往各军的嫡系,也是宣教工作的核心人员。
很快,部署完手下将领战场的清理事宜之后,黄廷直接来到了城楼。在城楼的房间里见到郑成功之后,当即上前,单膝跪地,朝着对方行了个军礼。
郑成功正襟危坐于上首,对着黄廷微微笑道:
“黄廷,城外的事情处理得如何了?此次大战能胜,少不了你坚守右翼,指挥大军拼死不退的功劳。如此大功,本藩日后必然要重重赏赐于你。”
黄廷毕恭毕敬地站在厅中,听完之后立即拱手抱拳道:
“此战能胜,皆是因为藩主运筹帷幄,料事如神,末将不过是听令行事罢了,实在不敢居功。若不是藩主给了末将领军的机会,便没有末将的今日。今后只要藩主有令,末将必定万死不辞。”
黄廷知道,郑成功不会平白无故召见他,特别是这种独自召见的情况,必然又是有什么见不得光的事需要他去做。跟了郑成功六年,这点觉悟黄廷还是有的,不然也不能成为对方的心腹,所以才有了刚刚表忠心的一幕。
要说,郑成功除了抗清这一点绝不退让之外,道德底线可是十分灵活的。而咱们这个二十一世纪的穿越者青年,也常常感慨于现代世界过于和平,自己读史多年所修成的一身军事政治,外交权谋,欺诈诡辩之术无处施展。
只能说,在这一点上,这两个相隔了三百多年的灵魂,在某种意义上是高度一致的,他们都有自己必然坚守的道德底线,只是不多,而且这底线过于灵活了,常常上下漂浮。
郑成功见状,心中一笑,不过面上却是忽然蹙眉,紧接着叹了口气道:
“如今鞑虏大军已然溃退,漳州克复,我大军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时期。但鞑虏治理地方所倚仗的奸佞仍未根除,数以百万记的脏银脏产,也还需要及时收缴,以资国战。
可是,辨别善恶,严惩奸佞事关重大,必须要胆大心细,老谋深算之人才能胜任,洪旭,冯澄世如今都还在金厦,本藩确实是有些忧心人选啊!”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20230412212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