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定国需要获得乡绅和南明旧官僚的支持,以获取“道义”来和以营庄为本的孙可望斗争,他不能对乡绅下手,只能靠战争获得更多资源。
当然,这笔钱虽然从明郑流向了李定国,但很快也会通过海上贸易和澳门的铸炮厂,重新流回明郑。而得到了明郑支持的澳门,也将重新从困境中走出。
随着李定国参观团的离开,周全斌安排妥当惠州府的军务之后,也回到了漳州。明郑的军政大会,随之拉开了帷幕。
永历七年十一月十二日,漳州府城“招讨大将军府”的大门前,卫兵林立,附近的街道已经被全面封锁。这些士兵全部来自于銮仪镇,他们每一个都是身披银白色铁甲,腰佩厚背戚刀,头上还戴着一顶白缨铁盔,看起来十分威武。
而“招讨大将军府”的院子里面,已经站满了从潮惠漳三府各处赶来的文武官员,他们大多都是最近两日内回到漳州府城的,并在今日的军政大会开始之前一个时辰,就赶来等候了,此时正三五成群聚在一起交换着自己听到的消息,整个院子里都是说话的嘈杂声。
这些官员无论文武,许多相互间都认识,甚至私下里还是朋友,但他们之前被分派到了不同地方,又都只知道自己部门的新安排,对于传闻中那几个要被委以重任的红人,以及军队和民政那几个至关重要的职位到底会花落谁家,都十分感兴趣。
张名振和张煌言也早早就来到了“招讨大将军府”,此时两人正站在回廊的一根柱子边上小声地说着话。张煌言和王忠孝一起出使过西南,又主管了同安等地的屯堡建设,在民政体系中已经颇有威望,不时有官员来和他打招呼。
而原本资历更老,地位更高的张名振,因为有资格参加大会的部下亲信全都留在了崇明-舟山,和原本同属于鲁王一系的周瑞等人又不和,这个时候就不免受到冷落了,这让他心中隐隐有些不舒服。
但张名振也不是喜怒轻易形于色的人,他表面上依旧气定神闲,就好像如此也落得清净一般。不过,前来问候张煌言的人,一般也会尊称他一声“张侯爷”。
“大人,您猜的果然没错,国姓爷在潮州和惠州确实是有新的打算,到时候屯堡这一块,或许除了那些不识时务,负隅顽抗的,其他都是在原有的堡寨基础上进行屯堡改造,原本的宗族关系依旧保留,只是要清丈土地,核定赋税。另外,那些堡寨之中,佃户的租息也有相应的要求......”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20230412212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