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如同今日,本藩在这里和诸位讨论,诸位虽然各有想法,但其实都无法说服别人,证明自己。这就是经济之道最难的地方,谁说得都对,但都不全对。可这方面一旦出了差错,那影响到的,可不仅仅是百姓的生活,便是咱们辛苦开创的局势,也有可能毁于一旦。”
好不容易等到大领导开口了,结果却是这么一段让人听得云里雾里的话,“商事署”和“郑氏海贸”包括郑泰,郑鸿逵在内的一众大臣一时间都听得有些糊涂了。但他们知道,国姓爷不会说废话,这里面必然又是有什么他们原本压根没想到的东西。
嗯,为什么要说“又”呢?
而看着众人打起了一百二十分精神和不敢漏掉一个字的表情,郑成功微笑着又继续道:
“所以,就和火器,机械一样,咱们必须要有一个专门的机构,去时刻关注这方面的信息,做好数据的记录,研究对策,以备不时之需,大学堂很快也会设立相关的学科,郑泰你来负责筹划好这方面的事情,尽快在‘商事署’下设一个专门的机构主管此事。”
许多原本政权没有的机构,甚至是大学堂的学科,都是在遇到具体实务或者现实问题的时候,才开始补充的,郑泰对此并不奇怪。要知道,这同时也是明郑深化改革的一部分。
“是,藩主!”郑泰闻言,赶紧应道。
“那物价上涨的问题,藩主是打算多管齐下?”郑鸿逵随即问道。郑泰的“商事署”又多了一份权力,他的心中不免有些波澜。不过,他也知道,这样的一个机构,不可能设立在海贸组织里面。
“没错。”郑成功点了点头,然后抬眼扫视了面前的众人一圈,才真正给出了自己的决定:
“正常的物价上涨自然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囤货居奇,刻意炒作,这是官府必须要管的。但本藩还是那句话,依大明律法行事,不可过度干涉。另外,便是粮食价格必须平稳,染料,铁料,耕牛,等重要物资的价格如果快速上涨,也必须加以控制。官府对物价的直接干预,主要在这两个方面。”
郑成功一面说,会议记录的吏员一面记录,这只是一个大概的方略,之后郑泰和郑鸿逵还要根据这些要点拟定出具体的行政指令和告示,一些研究过后不合理的地方,还会被重新商议。这是当前明郑体系的决策流程。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0230412212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