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孙可望,此时依旧在做着取明而代之的称帝美梦,而他知道自己威望不足,李定国之事后,一直担心内部生乱,不愿亲自统兵离开云贵,寄希望于和自己根本不是一条心的刘文秀,这也是导致此次出兵良机错失的最关键因素。
且说,无论是冯双礼,白文选,还是刘文秀,甚至于张虎,张胜等心腹,孙可望自从岔路口之战失利后,无论是进取之心,还是识人用人的本事,都根本就是断崖式下降。
但李定国既然已经如期出兵,就算孙可望在湖广没有行动,明郑这边也不能继续装傻了,张名振接到郑成功的命令之后,旋即领兵三入长江,将整个江南的清军注意力都吸引了过去。
而太湖的钱达在秘密接收到了充足的铁料和几个铸炮工匠之后,历时近一年,终于在太湖的岛上成功打造出了三门七百到九百斤的火炮,然后趁着清军主力齐聚长江沿岸的时机,出兵常州府宜兴,两天内先后攻下了两座小县城,引得江南清军大震。
钱达知道自己实力不足,也清楚时机未到,他并没有选择死守城池,而是在主动出击,击溃了清军前锋,吓得对方不敢轻易前进之后,见好就收,花三天时间从容地将两座县城府库里面的三千多石粮草,近十万饷银,还有几个县令的家产,甚至城墙上的火炮全部掏空,用船运回了太湖。
但这也彻底激怒了远在北京地顺治皇帝和江南清军,顺治甚至派出了鳌拜亲自前往江南督饷练兵,还缩减了一部分拨往福建的钱粮,崇明-太湖的张名振和钱达两部水师,即将迎来了清军史无前例地联合围剿。
不过,和张名振一样,郑成功这个时候还不知道江南的局势即将迎来剧变,正在全力练兵和组织生产建设,泉兴二府的基本经济秩序得到了恢复,一座座沿河修建的工坊和水利设施已经基本完工,许多原本废弃的港口码头不仅重新修缮了,还得到了极大地扩建。
原本因为战争失去了生活来源的百姓很多参与了修路和建筑工坊,不少人还通过了选拔,成为泉兴第一批官营工坊的工人,第一批新设立商社门店的店员,甚至是第一批钱庄的当地工作人员。
与此同时,因为商社和海贸两个体系下属的所有实体所有权股份制架构已经基本搭建完成,明郑体系内除了田地之外,有了另外的利益捆绑渠道,泉兴二府并没有继续全面推行屯堡制度,而是把精力放在了落实乡绅地主的减租减息上。
不过,和之前在漳州,潮州,惠州的时候一样,那些没收充公的清廷官员,汉奸富商田地,还是设立了屯堡,供需要安置的流民和因为伤病退伍的部分士兵军官耕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20230412212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