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虏大将军府内,郑成功看完宣传司关于惠州战事的最新一期专题报道后,满意地点了点头,对于张泰兴写的那篇“父子齐上阵”,更是赞叹不已。
“张泰兴是有才的,眼光也很毒辣。最难得的是,他没忘记自己是要写给谁看的,遣词造句通俗易懂,故事也引人入胜。顺着这阵风,把曹君辅和曹宏锡两父子抬上去,立作军中的典范,把城中守军的士气鼓舞起来。等本藩到了南海卫,再亲自接见他们,难得两人的资历和本事都够。”
这个时代,大部分百姓都不识字,军报的传播主要靠城中茶肆食铺中无处不在的说书先生,当然,还有宣传司组织下,到各个村镇巡回表演的说书团和戏台子。
虽然在他们的演绎下,原本难以看懂的专题报道可以迅速被普通百姓理解,但宣传司以往写的东西往往晦涩难懂,便是那些说书先生,也看得十分吃力,很多时候都靠自己发挥。而负责审阅核查的人又不是普通百姓,不仅觉得这样写没有任何问题,甚至还强调要继续加强。
郑成功看过之后,当然对这种趋势嗤之以鼻,这就是典型的脱离实际,分不清自己的受众了,也是所谓的精英群体与芸芸众生的鸿沟,宣传司写的东西不是要给上级看的,是要给百姓看的,不明确这一点,明郑在其中投入和策划再多,都只能是南辕北辙。
冯澄世听了,当即接过话茬,也笑眯眯地奉承道:
“这都是藩主知人善用之果,否则张泰兴此时可能还在后勤司呢,这大好的才华很有可能就要被荒废了。说来张名振可得感谢藩主了,不仅他的外甥得了藩主的提拔,如今能大展宏图,他自己在崇明-舟山一线能进退自如,有今日的战绩,也离不开藩主的扶持。”
“这么说,本藩对他张家,还有再造之恩咯?”郑成功随即打趣道。
此话一出,屋内的诸将都哈哈笑了起来,经过三年多的合作,看到了明郑的蓬勃生机,也看到了郑成功抗清的决心之后,张名振已经不把自己当作外人,而其他人也早就习惯了这个和陈六御一起,一直在北线牵制清军的同僚。
济度率领的八旗南征大军战败之后,整个江南原本因为清军围剿,陷入了低谷的抗清士气为之一振,张名振,陈六御,钱达三人再度崛起,还得到了松江,太湖周边乡绅的暗中支持,甚至福建的支援还没到,他们的实力就已经恢复了一大截。
而随着“浙东行辕”的筹备,“北伐南京”的战略越发明确,张名振中途还回过漳州府城一趟,在军事会议上给诸将介绍了他“五进”长江侦察到的清军在南京,镇江,常州等地的最新部署,以及江南各地乡绅被大胜激发起的反清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