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蒙古瓷只能提鞋(2 / 2)

丁立成一声惊呼,一拍脑门,“啪”的一声,很是清脆,“我就说来着……”

杨丽川也是恍然大悟:“怪不怪……怪不得?”

此时再想,刚才两人一个说的是“技法好似是一脉相承”,另一个则说的是意境与王时敏大相径庭,却又好像兼四王之长……”

王翚是王时敏和王鉴的嫡传弟子,而王时敏死后,四王之一的王原祁,也就是王时敏的孙子又随他学画。

等于这四个人全是同门,这画风可不就是一脉相承,王翚自然也就兼“四王之长”。

“确定?”

“当然确定!”

“就这一枚印章,就足够我们研究三两月了吧?”

“不止,没听李老师还说有满文戏词……肯定要重启倦勤斋的研究,这可是建筑考古,少些也得以年论,估计部里都得派人参与……”

“哎哟,李老师这眼光,还是一如既如的准……”

而此时的金教授也终于算是明白了,为什么李定安只是个学生,却能负责具体项目,与国博和故宫合作研究。

也明白了吴湘说的那句“我、吕院、马所、杨主任都在给他打下手”的具体含义。

只是这一小会就能看出,他的眼力绝对在丁立成和杨丽川之上。

问题是,也就二十出头吧,他怎么历练出来的?

与此同时,何安邦羡慕的眼都酸了:建筑考古?

那经费可是一拨就上亿?

瓷器、字画等研究,在它面前就是个弟弟。

问题时他再眼红,还能把倦勤斋抢到国博来?

顿时间,何安邦就有些不耐烦:“完了没有,完了就看……嗯,就回!”

“何馆你别急嘛……总得研究清楚对不对?”

丁立成不悦的瞪了他一眼,又指着画,“杨主任,这儿还有一枚印鉴,你有没有印象?”

“没有,但是……这位置?”杨丽川眯着眼睛,“竟然比乾隆的要高?”

“嘶……肯定也是皇帝御宝?”

问题是谁的?

众人又回过头,看着李定安。

“看字迹,应该是康熙所题,这枚印鉴也应该是他的……”李定安稍想了想,“但我暂时没想到出处……”

康熙的……哈哈,又是新面世的?

没想到出处就对了,这样才有研究价值。

也就等于说,又有了新课题……

故宫的这一帮一下就兴奋了起来,个个眉开眼笑,包括吕本之:就这幅画,就不枉他们大半夜的跑一趟。

“快快……收起来……”吕本之眯着眼,“回去就放保研室,明天就立项……”

何安邦更郁闷了,反正到现在为止,他是毛都没捞到一根。

但有人比他更郁闷:“王八蛋……”

屋子里突然响起一声怒骂,再一转头:郑总哭丧个脸,快要哭出来似的。

由不得他不哭:这不但是同为四王之一的王翚的真迹,更是由两代帝王鉴赏留印并留字。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20230412212821-->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