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对岸成立重要的工业产业引导机构,工研院。
工研院,在对岸的经济崛起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引导作用。
工研院在成立之后,很快就把半导体列为了重要的产业发展方向,随后他们从灯塔的RCA获得了 7.5微米 CMOS技术。
早在1976年,对岸派出40人到 RCA工厂接受培训,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学习半导体领域的工艺节点。1977年,工研院在电子研究所下,设立小型 3英寸晶圆示范工厂。这是对岸半导体产业的真正开端。
一直生活在对岸的曹兴诚,此时刚刚达到而立之年,就是这批到RCA学习的群体中的一员。
1976年至1980年间,工研院斥资 1.2亿美元从灯塔引进不少的 IC设计和制造技术。
1979年底,工研院开始对这些引进的半导体技术、资产进行整合,最终成为联华电子(UMC),简称联电。
联电从筹备到真正成立独立运行,用了三年的时间,期间不但将工研院的那个示范工厂划入了联电,而且帮助联电将制程从从 7.5微米升级到 3.5微米,还将工厂的晶圆尺寸扩大到 6英寸。
同时工研院还投资数百万美元,帮助联电引进用于IC设计的计算机模拟程序和设计工具。
向联电转让了很多IC设计知识产权,包括电话、玩具、计时器、计算器和手表了几个应用领域。
将这些资源整合起来后,联电就直接成为对岸首屈一指的垂直整合电子制造商。可以说是一家综合设计公司。
联电的基础资源,全部出自工研院,其实是具有了很明显的官方资本背景。为了增加联电的资金实力,在这个筹建期间,联电又引入了不少对岸大公司的资本投资。
联电也是对岸首批,申请并获得新竹科学园区空间的公司之一。而新竹最终成为对岸,许多先进微电子公司的所在地,也于联电的产业引领作用关系极大。
联电的成立过程,其实并不是什么市场发展的产物,而是对岸产业政策主导的成果。而正是联电的成功设立,才为对岸的半导体产业躺出了道路,奠定了基础。
联电的诞生过程,与内地的907、908、909工程,其实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
内地的几次在半导体产业上的尝试,其实很大程度上,借鉴了联电的模版。只不过,从结果上看,内地的这些尝试,远没有达到联电的效果。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0230412212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