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太不成熟
第二天上午,徐恒把应子韵送回家。
“不上楼坐坐吗?”应子韵看徐恒坐在车里没下来的意思,问道。
“不了,我怕你爸把我皮扒下来。”
徐恒想到了去年他来给应子韵父母拜年的时候,应子韵她爸就对自己很不满意了。
当时听到徐恒还是个大学生,家里也是普通家庭的时候,应父那想要赶他走的意思几乎就写在了脸上。
没有哪个父亲希望自己辛苦种好的大白菜被一头猪给拱烂。
“我爸也不是那么势利眼,他就是希望我找个好点的男朋友。”
“我懂,但这件事还是过年后再说吧,你先给你爸妈做好心理工作,我到时候再来串门。”
徐恒摆摆手,车窗缓缓升起,引擎低鸣,宝马车扬长而去。
目送车子消失在人海里,应子韵眼神有些复杂。
……
徐父这辈共有兄弟五个。
徐父是家里老小,前面四个都是姑姥。
这也是计划生育前华夏的常态,老一辈总想着生个儿子传宗接代,如果前面生的是女儿,就会一直生下去,直到生出儿子为止。
如果第一个生的是儿子,后面生几个就全看心情了。
有时候兴致来了,也会多生两个,但绝不会生五六个,毕竟以当年的生产力,家里养五六个孩子还是有很大负担的。
徐家四姥住在铜城县城的一个乡镇村子,徐家的三姥和大姥也住在这边,二姥当初嫁到了县城,现在定居在县城,偶尔会回来。
以前这里叫徐家屯,徐姓人家基本都住这儿,改革后徐家屯换了个好听的名字,叫朝光村。
等老一辈人走得差不多了,朝光村也就没多少徐姓人家了。
徐父是老徐家最有出息的那个。
当年徐父的父亲,没有供他的四个姐姐读书,而是把全家财力放在了徐父身上。
徐父也不是个草包,努力学习考上了一个肥城的大专。
在他们那个年代,大专录取比例是很低的,要比现在满地走的大学生还值钱。
大专毕业后徐父被顺理成章的安排进了体制工作,工作几年后,政府也给他在市里面分了房子,所以徐家就搬到了城里。
而徐父上一辈的父母留下来的房子田地,全都给徐父四个姐姐瓜分了。
理由是当年家里把最好的东西都给了他,现在他发达了把祖上一些遗产分给她们也是应该的。
徐父对此倒没什么意见,有文化后他知道一辈子呆在朝光村这鸟不拉屎的地方是不会有出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