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薛定谔的猫”这一概念,徐佑早有耳闻。只是,在徐佑小的时候,很难理解这种生死叠加的状态,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直到徐佑来到蓟大,开始接触量子物理学后,才真正领悟了“薛定谔的猫”这一抽象的概念。其实,所谓的“薛定谔的猫”,就是用来形容量子叠加态的。一个量子系统,可以处在不同量子态的叠加态上。只要没有人去测量或者观察,量子的状态,就是不确定的。而当徐佑想起舒尔茨说的那句话之后,徐佑关于这种材料的制备,有了完全不一样的思路。在惯有的印象中,之前的那几种材料的制备方法,似乎是互相矛盾的。但如果适当的将这些方法融合到一起,完全有可能出现一些新的碰撞。“化学气相沉积制备技术,要求沉积温度低于靶材沉积材料的熔点,可以制备大尺寸体材料,适用于熔化状态下高蒸汽压体材料制备。”“热等静压技术,通过高温、高压、热等静压热处理工艺,可以解决材料性质缺陷问题,显着改善材料的质量。”徐佑尝试着,继续在大脑中,模拟通过不同的方法,进行材料制备的过程。当徐佑逐渐进入到心流状态中后,刚刚那种神奇的感觉,又一次出现了。徐佑再次在大脑中,推演着材料在微观上的变化。“不行……直接把两种方桉叠加到一起的话,确实会出现矛盾的。”要是这两种方桉,真的那么容易叠加在一起的话,一定早有人会往这个方向去考虑的。“叠加态,叠加态……”想着这种神奇的状态,徐佑进一步的集中注意力,将自己现有的脑力发挥到了极限。终于,在将环境设定成某种特殊条件的时候,徐佑发现,这两种有些矛盾的方桉,是可以相互交融在一起的。此时,在徐佑的脑海中,一边是一大串的算式,另一边是徐佑想象出来的材料微观结构。两种不同的画面,都在表示着一种相同的结果。“呼~好累啊!”不知过了多久的时间,徐佑终于从刚刚的心流状态中,跳脱了出来。这一次,徐佑不仅进入到心流状态之中,更是有意的增强了自己对脑力的利用。这样的状态,让徐佑有一种超负荷的感觉。“看样子,我的脑力仍需要继续加强啊。”如果徐佑没有有意的去加大脑力的投入,刚刚的心流状态,还可以持续更长的时间。但为了能更好的在脑海中模拟这些画面,徐佑不得不加大脑力的投入。“先把那些公式再推导一遍吧。”包括在化学反应中的吉布斯自由能、晶粒的生长、材料的孔隙率等等,徐佑都需要再完整的计算一遍。此时,徐佑由于刚刚过度的消耗,身体和精神上都有些疲惫,需要先休息一会儿,才能恢复更好的状态。但徐佑也不敢休息太长的时间,要是把刚刚脑海中一系列的推导和模拟过程都忘了,再想重现一次,可就不是那么的容易了。待疲惫感消退了一些后,徐佑赶紧拿起纸笔,开始了对刚才那些推导过程的重现。写完了几篇草稿纸后,徐佑的嘴角微微上杨起来。“果然,刚刚那些推导,在理论上是完全没有问题的。”徐佑自己都有些无法理解,在那种心流状态下,自己为何会有如此强大的计算力与空间想象力。但那种能力,确实是真实存在的。而计算与空间模拟的结果,也都是准确无误的。将推导过程、数据、方桉都整理好后。第二天,徐佑来到材料实验室,组织大家开始新的实验方桉尝试。“徐老师,您是想同时使用化学气相沉积,以及热等静压制备技术吗?”听到徐佑的这个方桉,几位材料专业的老师,也是感到有些惊讶。这样的方法,不仅他们没用过,甚至他们也从未听说,世界上有谁用过这样的方桉。因为在工艺上,两种方桉就是有些矛盾在里面的。就好像是冰与火,根本不可能完全交融在一起。“我稍微调整了实验中的一些工艺参数,根据我的理论推导,是可以尝试一下的。”徐佑没有将话说死,毕竟如果徐佑说,自己只是在大脑中模拟了一遍,就判定这个方桉是可行的话,听起来就有些天方夜谭了。几位材料老师虽然对此有些怀疑,但毕竟这个人是徐佑,既然他觉得可以一试,他们是肯定会协助徐佑的。接下来,在徐佑的带领下,几人开始了新的制备方桉。这个方桉的关键,是根据徐佑设置的工艺参数,制造出对应的实验条件。对于各种实验条件的把控,要求得非常精细。根据徐佑的理论,如果环境条件差了一点儿,就会不满足至少一项技术的条件,让材料的制备以失败告终。花了整整一上午的时间,几人才将实验条件调控到理想的状态中去。大家顾不上吃午饭,趁着实验条件合适,赶紧开始了材料的制备工作。在与设备连接的屏幕上,可以同步显示出反应腔中材料的微观结构。“晶粒……开始生长了!”这时,一位老师在看到屏幕中的画面后,不禁惊呼了起来。晶粒开始生长,意味着这样的制备方式,确实是有效果的。即使还未形成理想中的材料结构。但这已经是之前从未有过的突破了。这个时候,崔颖走了过来。“各位老师都没吃午饭呢吧,我去帮大家买点吃的过来,就在实验室吃一口吧。”“好的,崔老师,就麻烦你了。”在这样兴奋的状态下,徐佑压根就忘了吃饭的事情。徐佑自己倒还是能忍住。不过让大家都跟着挨饿,徐佑也觉得不太合适。徐佑心中感叹,还是崔颖想得更周到一些。过了一会儿,崔颖带了几份饭回来,大家一边吃着饭,一边关注着各项数据,以及屏幕中的现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