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二章 秦国除了中午不会亡(2 / 2)

想要赚钱养活自己,首先她要面对的是苛捐杂税,这可并不是一笔小钱,往轻了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天所干的工钱还不够交税。

往重了说,最后饿得皮包骨头,还无力偿还背负的赋税,时间久了也只能是饿死在家中的悲惨结局。

也许世人无法理解,正值春季随便上山挖点野菜总不至于饿死。

其实是想多了,早上五六点起床,要趁着有精神去干些重活,男子下地用石锄或者带一点铁器的耒耜耕地。

耒耜,你就听这谐音吧。累死,意思就是两个人合作共同用力,用脚踩着翻地的工具。

不用一天,后代人去干半天,就能直接累死。

牛是大户人家的专属,穷人根本买不起。

若是家中有男人还好点,女人不用下地,则是在家采桑养蚕织布,喂喂鸡鸭鹅,这些不算什么,但最累的就属劈柴打水洗衣做饭。

做饭并不轻松,需要舂米需要推磨,也就是打年糕。

这绝对能消磨掉女人大半天的时光,能累的头昏脑涨连喊饿都没力气。

基本上一天下来已是浑身没了力气,可晚上还得织布,不织布交不上赋税,一家人的努力全得白费。

这样的日子日复一日,之前都是养尊处优的姜姬又如何受得了,于是对赵括哀怨一声也是正常。

但赵括可不管她那么多,这段时间让姜姬越苦,就越能触动到白起的软肋,他一着急,绝对会为这个女人拼尽全力。

他不是不让用货币吗?赵括就是要让他尝尝自食其果的痛苦。

等他饿得吃不上姜姬为其炒的香椿鸡蛋,并看到姜姬被生活折磨地不成样子时,且看他如何失魂落魄。

估计等他得知这一切都是自己一手造成的,必定会悔恨地捶胸顿足吧。

虽然这个场景很爽,不过赵括不打算亲眼见证,毕竟六国还在大量要买纸,自己还忙着捞金呢,哪里有闲工夫看他后悔。

正如赵括所料,军营中的粮饷越发紧张起来,也逼得白起不得不暂时停止继续进攻的冲动,不断派人前往咸阳催粮。

但是秦国存粮越发减少,正是因为赵国施行了货币垄断,想要粮,就必须拿货币兑换,铜币一律不收。

可是秦国有自己的秦半两,如果行不通,又哪来的货币买粮。

目前拥有燕赵丰腴之地,再加上去年冬天赵括所推行的冬种,早在三月,地里已经齐刷刷地长出了油绿喜人的麦苗。

在此需要说明一点,有人吃过有一种捻转的食物吧?那就是青麦所制作的美食。

后世人可能不知道,其实麦苗也是可以充饥的,只不过那是没粮可吃的时候,作为最后的应急物资。

不过自从得了燕国的土地,赵国的吏民今年一直都没感觉粮食太匮乏。

而现在进入五月,麦苗已经抽出嫩绿的麦穗,正是做捻转的大好时候,甚至连脱谷都省了,

面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春季美食,如今赵国的粮食储备一跃成为了整个战国的一方巨擘。

赵国一旦不收其他货币,那么剩下的六国也没什么好玩的,兜兜转转都得来和赵国谈生意。

被白起催的急了,赢柱万般无奈之下给吕不韦去了一封信,想要尽快恢复和赵国的通商,然后将秦半两兑换成能用的货币,再来购买赵国的粮食。

如此一来,吕不韦在请示了赵括的意思之后,赵括选择来者不拒,只不过将秦半两和货币的兑换率上调了一下下。

赵括是这么算的,一张纸目前的市场价是十钱,而由于期货政策限制,上调至二十钱一张纸,目前粮食供不应求,纸也是如此,一来二去,你得用原先能买一石粮食的价格购买一张纸。

然而在宜阳,喝了两碗粗茶和两份小点,就花去了二十石粮食之多。

这要是当时被白起知道,一定会暴走将荀况等人屠戮殆尽才解恨。

太他娘的黑了。

赢柱拿到吕不韦的信,手止不住地颤抖起来。

“好哇,这老狗,简直欺我太甚!”

嬴柱直接将信扔飞了出去,范雎连忙捡起来一看,倒抽一口凉气。

他吕不韦竟然在吐了一肚子苦水之后,狮子大开口,让秦王用三百钱兑换一张十纸货币,然后再用二十张十纸货币购买赵国的一石粮食。

这一来二去,一石粮食就要问秦国要六千钱,足足有一金还多,这可真是想要将秦国置于死地。

范雎连忙在心中暗算:白起一张嘴,就要秦王送来三十万石粮食,换算成纸钞,就得花费五十万金。

娘了个西皮!

咸阳宫的朝堂之上,赢柱带着文武百官,对着信就是一顿破口大骂。

可是骂过之后又有个屁用,士兵们在前线总得吃饭,粮食问题还是没解决。

于是君臣一顿合计,觉得用赵国货币再去买赵国的粮食实在太不划算了,不如只取一步,用咸阳的秦半两送到邯郸换成货币,然后直接让吕不韦送到宜阳还最省事。

等白起拿到货币按需分发各部,再就近向魏韩两国购买粮食,怎么买都划算。

三百钱一张纸,贵就贵点吧,总比一金半去买一石粮食要好很多。

等将这件事拍定下来,范雎又献上一计,让咸阳给白起去一封密信,等吕不韦一到,就将货币和人全部扣下,直到研究出造纸术再放他走。

不然一日不会造纸术,秦国除了中午不会亡,早晚都得亡!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www.topxiaoshuo.com。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m.topxiaoshuo.com<!--20221004094730-->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