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五章:大晋学宫,百家争鸣!为往圣继绝学,开启盛世篇章!(1 / 1)

(此时此刻。伴随苏长歌的声音响起。老皇帝和太子两人瞬间愣在原地,一头雾水的看着他。“基建?”“这是何意?”老皇帝出声询问道。他自忖读过的书不在少数,而且种类繁杂,但基建二字却从未听过。倒是击剑,时常有所耳闻。“陛下,基建。”“顾名思义,就是基础建设。”苏长歌开口解释道。“譬如修驰道、兴水利,它们就是基础建设的一种。”“此举可以将大量没有田产的农户吸收掉,由朝廷发放钱粮,让他们能够养家糊口,同时推动大晋经济发展。”作为从某个基建大国穿越过来的。苏长歌深信基建振国。要想富先修路。如今大晋国库那么多银两。若是放在那不动,这笔钱跟没有没什么区别,货币需要流通才能产生价值。修建驰道,可能一时难以见成效。但从长远利益上来看。对大晋百利而无一害。不仅能促进各地百姓间的文化交流,还方便各地货物运。防止心怀不轨的商贾囤货居奇。更关键的是,朝廷中枢对各地的掌控也将大大增强,一旦有人图谋不轨,能够及时发兵镇压,辎重运粮也比以往方便。兴水利也是一样。作为农耕王朝。水,对于百姓的意义不言而喻。无论是浇灌农田,还是日常生活所需,水都是不可或缺之物。而此时,听到苏长歌的话。老皇帝和太子两人大致理解了基建的含义,就是有利于江山、百姓的建造物。一时之间。两人对基建产生了兴趣。“除了修驰道,兴水利以外,还有何能称之为基建?”太子忍不住开口询问。作为致力于成为圣明君主的他来说。他觉得,与其将银两用来建造宫殿,或者是存在国库内等着官员贪墨。似乎苏长歌所言的基建,才是发挥银两价值的最好方式,既可以让天下百姓有事做,还能造福民生,使大晋兴盛无比。“矿石开采、土木建筑,兴修学堂,发展工匠技艺等等。”此时,听到太子的话,苏长歌一口气说了四个。倒不是没其他。而是有些东西要循序渐进,况且这四个里面包含的东西已经很多。“何谓土木建筑?”太子开口,没有去问矿石开采。用苏长歌的理论。这个的确是基础建筑。毕竟打造兵器、农具都离不开铁矿,而这土木建筑倒是令他好奇。自古以来大兴土木,建造宫殿或府邸,耗资奢靡,于民无用。而各地城墙的修缮,一般都是等发现问题后汇报户部,然后由工部派人修缮,同时也就边境城墙需要经常修缮。不过他也知道。苏长歌如此说肯定有其用意。所以才特地有此问。“土木建筑。”“即是建造各种直接或间接为百姓生活、生产服务的建筑。”闻言,苏长歌尽可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道:“就比如说房屋,朝廷可以在城内,建造好一批廉价的房屋,便宜租给那些无家可归的农户。”没有田产的农户,之所以宁愿当佃农,也不进城找份工做。除了他们只会种田以外。还有一部分原因,就是进城后没地方住。若是一个人就罢了。但很多农户都是拖家带口,父母妻儿跟着一起,总不能一起流落街头吧?而廉价房屋。便是吸引多余人口进城的一个理由。“此外,还可以在各大书院外,建造一批住宅,不用太好,专门高价卖给那些商贾和豪强,居住者其子嗣,享有书院一个就读的名额。”房屋只是建筑。其附加属性是由人来定义。当与教育挂钩时。其价值早已超过居住这一属性,购买的价钱也得成倍上涨。至于教育资源会不会被垄断。难道现在那些大富大贵之家的孩子就读不了书?无非是设置个门槛。由朝廷出手,宰一波商贾豪强。然后再补贴给贫困学子。“还有,就是建造菜市、仓库、码头、学堂等公共建筑。”苏长歌开口,如数家珍。而此时,老皇帝和太子被这番话说的一愣一愣的。倒不是他们无法理解,只是苏长歌的思路太过天马行空,才思豪放,房屋跟书院名额,本来毫无关联的两样东西。如今听苏长歌这么一说。竟显得那么契合。唯一的问题,就是不知道那群商贾和豪强愿不愿意为书院名额买单。对此,苏长歌倒是并不担心。按儒道的兴盛程度。只要书院不是太差,那群商贾和豪强肯定愿意,而且是抢着买单。毕竟这买的是一栋房屋吗?那是子孙的未来。书院的教育资源,肯定要比请个教书先生好,而读书,就意味着功名。况且,就算最后没有功名,那对他们而言也不亏,房子就是资产,甚至比田地和商铺还保值,转手卖掉也不亏。当然,在这其中。朝廷要抽两到三成的转卖手续费。完全把他们当韭菜割。“此事你拿主意就好。”“先在皇都,或者是郡府推行此策,若是可行再推向天下。”老皇帝开口。苏长歌的策论向来新奇。不明觉厉。他的思路很难跟上,索性放手让苏长歌试下,等看见效果后再去深究。反正现在朕不差钱。随便试。“喏。”苏长歌点头应了一声。“与朕说说兴修学堂一事吧。”随后,老皇帝开口。决定谈个自己能探讨切磋,不至于那么晦涩的政策。太子此时也来了兴致,刚才听完苏长歌的话,他突然有种自己四十多年白活,根本不懂治国,只知道操弄权谋的感觉。就很鶸。“学生所言之学堂。”“非一般学堂。”“乃是由朝廷出资,免费教导百姓识字,以及工匠技艺的学堂。”苏长歌说出心中构想,“那些失去田产的农户,因为只会耕种,没有其他技艺,迫于生计只能沦为豪强地主的佃农。”“而这学堂,就是为他们准备。”“识字是方便他们快速掌握,工匠技艺则是他们将来的生存保障。”苏长歌原本是想普及教育。但经过一番深思熟虑。觉得还不是时机,起码要等生产力提升之后再去做这事。一个最简单的道理,读过书的人,有几个愿意去种地?而作为农耕王朝,保持一定人口耕种又是必须要做的事。没办法。他也只能暂时打消这个念头。将普及教育的学堂。改成简单识字,传授百姓一技之长的学堂,让他们在府城当中安家。毕竟循序渐进才是王道。操之过急所带来的后果,往往需要天下百姓来承担代价。比如母猪赛大象,就是前车之鉴。有着这个历史教训在,苏长歌宁愿走稳点,也不愿在民生上走错路。前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可能历史错误会重犯,但执政者应当竭力避免。而让农户在府城中安家。推进城市化发展。既可以繁荣大晋经济,又因为人多的缘故,总会擦出点新的技艺来。此时,伴随苏长歌的声音响起。老皇帝微微蹙眉。“朕不是心疼银子。”“只是如此,岂不是成了无底洞,朝廷要承担的费用太多。”老皇帝开口,三十万万两白银是无根之木,迟早有一天会花光,到时就算国库收入翻个两三倍,也很难保证供应学堂。毕竟天下要花钱的地方太多太多了。“陛下无需担心。”苏长歌淡淡一笑,出言道:“学生所想的是,学堂免费教导技艺。”“但接下来三年内,这批工人都要为朝廷干活,工薪照给,但比市价要低,供其温饱足矣,如此可大大缩减学堂开支。”话音落下。老皇帝和太子对视一眼。还能这样?他们都被苏长歌这波操作给惊到了,以教导技艺,换取百姓为朝廷干活。总感觉怪怪的,但又说不出来哪里怪。毕竟我免费教你技艺。只是要你替我打工三年,还发酬劳,有来有往,这很合理。而且这样做的话,朝廷要承担的开支,等首次过后就会减轻了很多,大头完全可以交给地方承担,让他们去用工匠盈利。不仅如此。这又跟前面的修路、水利,还有土木建筑扯上关系。朝廷出资开办学堂教导工匠,然后这批工匠又以低于市价的价格,替朝廷进行基础建设,如此循环一圈下来后。朝廷花的钱并不多。但该做的事情几乎都做完了。想到这。老皇帝和太子齐齐看向苏长歌,眸中露出惊讶之色。他们感觉,苏长歌此次到江南历练一番后,思考确实比以往稳重太多,一字一句皆是老臣谋国,利于江山社稷的国策。事实也的确如此。苏长歌在治理江南,与百姓接触的过程中,他成长了很多。政策这东西,不是生搬硬套就有用。施政必须得结合实际情况。其次,基建是基础,没有这个,一切美好构想都是空中阁楼。“既如此,此事也由你拿主意吧。”“银两找太子审批就可。”老皇帝开口。这一刻他感觉自己真的老了,完全跟不上年轻人思路。还是直接给钱算了。而太子此时的感觉完全跟他一样。若说之前的摊丁入亩,官绅一体纳粮他还能听懂,那么现在苏长歌所讲的这些,跟他之前所学的治国理念迥然不同。但偏偏听起来又都有效。人麻了。“学生谢过陛下。”苏长歌拱手,谢过金主后,继续道:“不过学生还有一事需陛下恩准。”“何事?”老皇帝开口询问。此刻,太子也投来了好奇的目光。本以为基建就是全部。没想到苏长歌脑子里居然还有东西,就算是天纵之才,这也太妖孽了。道理方面不敢说,可在治国方面,除了礼圣外,文圣、亚圣、董圣、朱圣,远逊于苏长歌,简直又能怼人又能治国。一时间。看着面色平静的苏长歌。太子心中不禁蹦出个一个念头。全人。惟彼君道,知晓民心,得命之情,故任天下而不强,此之谓全人。掌握当君主的原则,知晓百姓的心思,了解性命的真情,所以驾驭天下才不费力,这样的人,就可以被称之为全人。这里的君主代指上位者。显而易见。苏长歌就是这样的全人。想到这。太子倒是没有嫉妒或者忌惮,因为这样的人已然超过常人理解范畴。而此时,苏长歌缓缓开口。“陛下,学生想将太学院改成学宫。”“大晋学宫。”“凡到大晋学宫的文人学者。”“自此以后,无论其学术派别、思想观点、政治倾向,以及年龄、资历等如何,他们都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还望陛下批准。”苏长歌出言,言辞振振。这是他在牢狱中听完朱圣的话后,所想要做的一件事。思想,不该被束缚住。董圣和朱圣两人。他们局限于儒道思想,认为人心纷杂,是因为诸子百家的学问引起。但苏长歌以为不然,只要秉持仁义之心,行仁义之事,思想上有不同可以通过辩论、诘难,互相吸收各派的长处。这对儒道,对天下而言才是好事。时代在变。道理也要顺应时代变化。此外,苏长歌一直有个想法,那就是将百家之道传承下去。为往圣继绝学。这个百家。不仅是前人的百家。还有当世之人、后世之人,形成一套体系,将学问一代代传承下去。可能其中有些学问会随着时代而淘汰,但作为漫漫长夜中一闪而过的火花,它亦有它的价值,即便只是被后人缅怀。亦足矣。“朕准了。”闻言,老皇帝爽快的答应。换做是其他人,他还会怀疑是不是想讨好文人,招揽人心。但苏长歌几乎必定是此世之圣。正儒道之意。俨然成了儒道的领袖。他想招揽人心根本不需要用这种方法,只要振臂一呼就可以。而且,老皇帝也想看看,苏长歌所提出的这些政策,到底有几分效果,那个璀璨辉煌的盛世,距离自己到底还有多远。若是有可能。他真的,真的好想看一眼,这样他就算是死也瞑目了。“学生,谢过陛下。”听到声音,苏长歌再次拱手谢恩。站在旁边的太子看着。他有种预感。不久的将来。无论是文治还是武功,大晋将开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盛世篇章。而后世无数子孙,将永远铭记这一日。由于各种问题地址更改为请大家收藏新地址避免迷路网页版章节内容慢,请下载第一小说app阅读最新内容请退出转码页面,请下载第一小说app阅读最新章节。新第一小说网为你提供最快的弟,你再闯祸,哥哥我就要篡位了更新,第一百四十五章:大晋学宫,百家争鸣!为往圣继绝学,开启盛世篇章!免费阅读。 , )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