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二章:心如花木,向阳而生!苏长歌谈性之善恶,大儒拜服!(1 / 1)

(吏部尚书府邸。大清早。苏长歌坐在石墩上,如往常那般用着早膳,享受岁月静好。没办法,官职被罢黜,弟子们又有了各自方向,不需要他这做老师的手把手教,他索性也乐得清闲,就当给自己放个长假。正此时。一道兴奋的声音响起。“我赢了!”清玄高兴的喊着,身前摆着副棋盘,与她对弈的是墨寒瑛。因为两丫头一直在旁边没事做,大眼瞪小眼,苏长歌担心她们太闷,于是教两人怎么下五子棋教,毕竟太晦涩的有点为难她们。“快给钱,给钱。”清玄一脸笑意的催促道。听到声音。墨寒瑛的小脸瞬间垮下来。肉疼的拿出荷包,小心翼翼的取出十文钱,用眼神与它做着最后告别。她输的是这十文钱吗?不是。是她明天的早饭!“喏,给你。”墨寒瑛不舍的将钱放在桌上。清玄笑嘻嘻的拿起,然后转头看向苏长歌,自豪的炫耀道。“先生,我有钱了。”苏长歌见她如此开心,也没说什么,只是微笑的点着头。养龙啊,就跟养女儿差不多,对清玄他也不做过多要求,只要保持仁义之心,不坏法度,不影响他人,剩下的她开心就好。墨寒瑛在一旁看着,有些不甘心。只差一点赢得就是自己。“来,继续。”墨寒瑛气鼓鼓的说着,将荷包重重的拍在桌上,她誓要证明自己。而清玄赢了一局,有了极大信心。随即,她面色一正,宛若围棋国手一般,执起黑子重重落下。对面的墨寒瑛见她如此,神色也变得凝重起来,学着她的样子下棋,一时间,两丫头棋逢对手,每次落子都是神之一手。苏长歌瞥了一眼,唇角轻扬。人间有味是清欢。真正的欢愉不是穷奢极侈,不是酒池肉林,而是心中那一抹恬静。只要凡事竭力,尽到应尽的责任,做到自己应做的事,心头自无挂碍,静若止水,入目所见可爱之处,自然可爱。正想着。一道身影闯入视野当中。“老爷。”管家王伯呼喊一声,接着笑道:“外面来了一群青年才俊,博学之辈,他们都是专程来拜访您的。”作为二品大员家中的管家,王伯不能说博学,但在待人接物上却是不差,从客人的谈吐、衣着,一眼就能看出是否为一般人。而这次来拜访苏长歌的一干儒生。谨质严毅,气度雄远。跟以往那些只是简单慕名而来的读书人不同,更像是过来请教学问的。“嗯,知道了。”苏长歌闻言,点了点头。对于有人上门拜访。他早有预料。毕竟自己定新儒、旧儒之分,现在也算是闻名天下的人物。同时,作为世人眼中的当世之圣,各地鸿儒才俊前来拜访再正常不过,只是不知道这群人当中,有多少真才实学之人。心中念着。苏长歌放下书本起身。看了眼两个神情专注的丫头,没有去打搅她们,转身朝正堂走去。很快,苏长歌到了正堂。宾客满座。一众身穿儒袍的儒生,神色恭谨,给人一种肃穆之感。其中有不少青年才俊很是眼熟,昨日在大晋学宫就已经见过,譬如孟静、公孙异等,但此刻他们身边都坐着自家长辈。“不才苏长歌,让诸位久等了。”看着众人,苏长歌拱手行礼,脸上挂着一抹淡淡笑意。而随着声音响起。堂内众人纷纷起身看过来。见苏长歌如此年轻俊逸,眸中不由闪过讶色,年轻就算了,还长这么俊俏?尤其是孔家、孟家、荀家等圣人世家,心中将苏长歌的模样与自家老祖宗圣像对比,不得不得承认,苏长歌要更为钟灵毓秀。“苏圣客气了。”此时,孟静的叔父开口回应。并出声介绍道:“不才孟德,这是吾的侄儿孟静、孟旭....”待到孟德的声音落下。孟静等一众孟家小辈恭敬的喊道。“见过苏圣。”“嗯。”苏长歌点了点头。但紧接着,坐在孟家对面的一位冷峻儒生立即接上。“不才荀亮,见过苏圣,前日受苏圣之恩,明悟浩然正气之意,今日特携家族小辈前来登门拜访,向苏圣请教学问。”荀亮拱手行礼。他刚说完。身边的荀家子弟逐个上前报上姓名。“晚辈荀玉,见过苏圣。”“晚辈荀悠,见过苏圣。”“......”等到荀家子弟话音落下。孔家、董家,还有其他才俊纷纷上前介绍自己,言语间恭敬守礼。见来者皆有浩然正气,苏长歌很满意。天下很大。其中不乏假借仁义之名,追名逐利之徒,但亦不缺仁义良善之辈。就如同阴阳两面,若只看到浑浊的一面,大抵会觉得世间烂透了,若只看到好的一面,虽是幸福,但却显得天真幼稚。而见到眼前这各地俊杰。苏长歌很欣慰。因为没有任何一个盛世,是单独靠一个人支撑起来的。或许有的人名声不显。但就如同点缀夜空的群星,不可能每颗星都有名字,可他们依旧在放光。不多时,待到所有人都报完姓名。亚圣世家的孟德开口请教。“苏圣,在下曾听闻过您的心学。”“知行合一,致良知。”“其中良知一词,出自亚圣。”“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良知存于天下生民之心,其根性固已潜在,人人自足,乃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力量,故先祖曾言,人性向善,犹水就下。”“苏圣言致良知。”“敢问此‘致’字,具体是何意?”孟德一脸认真的出言请教。不同于理学。因心学理念与先祖亚圣契合,两者都承认人性向善,所以他对心学好感颇佳。而此时,随着孟德的声音响起。苏长歌刚想出言。坐在孟德对面的荀亮站了出来。“苏圣。”“吾亦想向您请教。”荀亮开口。他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的疑问,而是先询问主家,再决定是否说话。毕竟他等下的话。可能会伤及在座的孟家人。“请试言之。”听到这话,苏长歌没有阻拦。他也想看看亚圣和礼圣两家的后人,对于性善论和性恶论的理解。“多谢。”荀亮依礼拱手,然后看向孟德,冷峻的脸上扯出一丝笑意。“天地者,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可学、不可事而在天者谓之性,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人和万物都是天地生养的。没有差别。不用学、不用做的事就是天性,天性的好坏、喜怒,哀乐就是情感。但凡需要学习才会的能力,去做才会成功的事情。这都叫做作为。伪,乃是作为的意思。“故而,人之生,固小人,无师、无法,则唯利之见耳。”小人不是指卑劣,乃是指人的天性没有善恶之分,没有老师去教导,没有法度约束,做事就只会凭天性去做。“是曰,人性本恶。”荀亮开口,阐述自己的道理。他所言的人性本恶。不是真的邪恶。而是人性即是天性,但凭本能,跟动物无疑,这本身就是最大的‘恶’。随着声音落下。在座的诸位儒生都不由点头认可。即便是孟家也不例外,他们虽然不认可性本恶的观点,但也不全盘排斥。至少同意人需要教化才会讲仁义。苏长歌则更像个看客,转目看向孟家,等到他们的回击。也就在这时,孟德拍了拍侄子孟静的肩膀,让他出来阐述自家的人性向善论,倒不是怕输,而是怎么着也要高荀家一头。随即,孟静站了出来。“昔日有人问先祖。”“性无善无不善也,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汝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与?”孟静开口,说出自家的典故。曾经有人问亚圣,人的本性没有善或者不善,人可以让他善,也可以让他不善,如今您说人本性善良,难道我的理解是错的?“先祖答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从人的天赋资质上来看,他是可以为善的,这就是我所讲的性善。若一个人不善,那不是天性的问题。仁义礼智原本就存于心。这不是外人教我的。只不过没有经过思考,就得不到它们。所以说,仁义礼智,一经探求就会得到它,一经舍弃就会失掉。“苏圣,晚辈之言已尽。”说完之后,孟静朝苏长歌拱手示意。而伴随他的声音落下。如此前那样,全场众人纷纷点头认可,觉得性善论同样有理。随后,众人的目光齐齐汇聚在苏长歌身上,想知道他是如何看待性善论和性恶论的,或者说,他对人性有何其他看法。见状,苏长歌并不怯场。在他看来。性善和性恶之间,并非绝对的矛盾搞关系,只是两位圣人看到的地方不同。就好比路边上的一颗枣树。从不同的方向看,人们眼中看到的东西也有差异。亚圣所见,乃是人性向善的可能。同样是天生天养。人跟动物有区别吗?当然有。人天生有灵,会思考,会反思,会自省,这是本能,也就是亚圣说的良知。也正是人与动物有本质上的不同,所以才会诞生恻隐心、羞恶心、恻隐心、是非心,也是因此,人心中本就有善念的种子。只是需要后天的教导,以及自身的思考、反省,这颗种子才会生长。而礼圣所见,乃是人为恶的可能。人生而就有的天性。谁也无法干涉。但若是不加以教化、约束,不明是非、仁义、道理。仅凭天性行事,就必然会作恶。也正是这样,礼圣在性恶论之后,便着重强调了礼法、律法的重要性,为众生立下规矩,那些事该做,那些事不该做。不该做的做了。触犯律法。那么就要接受刑罚。而性善论和性恶论孰优孰劣。也全由个人看法,毕竟枣树还是那颗枣树,并没有发生变化。苏长歌在这之中,认可性恶论之后所提出的礼法治世,倾向于性善论的观点,至少于教化而言,后者更强调人的内在。再换句话。世间既然是清浊激荡,相互交融。那为何不乐观一点。以善意的眼光来看待人性和人生,相信人性积极的一面。当然,礼圣的性恶论也没错,他走的是文圣所言的‘约之以礼’这条道,而亚圣走的则是‘为仁由己’这条道。殊途同归。皆是倡导世人向善。随即,在众人的目光下,苏长歌开口说出自己对性善、性恶的见解。“此前孟兄问吾。”“致良知的‘致’字何意。”“吾以为良知是虚,行为是实,虚实相结,良知必须与行为结合在一起。”“而所谓致,即是人遇到事情时的磨炼,见诸客观实际,心念一动,付诸善行,即为致,也只有这样,才是真良知。”“性即是心。”“人心如花木,皆向阳而生。”“若栽培得当,可茁壮生长,绽放盛开,若不然,则腐烂枯萎,有碍于人”“而为防止其腐烂枯萎,有碍于人,便需要外力约束监管,其一旦腐烂枯萎,视其程度,动手以修正或者连根拔起。”苏长歌开口。伴随他的声音响起。众人皆眼前一亮。尤其是孟家,脸上露出喜色,口中囔囔着:“人心如花木,皆向阳而生。”与自家先祖的犹水就下相比。苏圣的比喻要更为贴切。人人皆是花木,本心皆是向善而生,但要后天栽培才能成长。苏圣不愧是当世之圣,为儒道正意者,其学识、见解、眼光都远超常人,心胸更是开阔,让人不得不对其心生敬意。而荀家众人的脸上也是露出喜色。对苏长歌心生佩服。良知是虚的,行为是实得。换而言之,人性善恶为虚,只有与实际行为统一才称之为良知。礼圣曰:化性起伪。变化先天本性,兴起后天的行为。与之相较。苏圣之言集两家之所长。言善心为虚,行为为实,虚实、心行结合,方可称之为仁义善心。想到这。荀亮拱手朝苏长歌恭敬一拜。“苏圣,亮受教了。”话音落下,荀家众多子弟皆是拱手拜服,满脸恭敬之色。而孟德看到这一幕,心中懊恼,竟然被荀家的人抢了先,但也没多想,立即带着家族子弟躬拜,只是躬的是要比荀家要深许多。就差头着地了。堂内其他众人也纷纷跟随。今日之行。他们的确是学到了很多。以往性善、性恶,皆是以好坏、优劣、高低来评判。但苏长歌却独树一帜。以虚实来论。一阴一阳,不偏不倚,走出了第三条路,博两位圣人之所长,不愧是当世之圣。而后,待到众人行完礼。有了孟荀两家之辩,以及苏长歌之论,大伙也都热络起来。说起话也就不仅限于询问苏长歌,相互间探讨起来,将自身遇到的问题,亦或者想法诉诸于众,聆听他人的看法。一时之间。苏府之内热闹非凡。.......与此同时,丞相府内。数道身影汇聚。严院长面色阴沉的坐在客位,身后站在诸多弟子,秦相则在主位上坐着。至于其他朝中太学院派的大臣。两人又不傻。陛下已经对他们下手。这时公然将朝中大臣聚众在一起,极容易落人口实,招致结党营私的罪名。“秦相,苏长歌那竖子掘吾等根基。”“是可忍孰不可忍。”“若等大晋学宫稳固,那么太学院再无复立之期,你可一定要想办法啊。”严院长开口。他自知不是苏长歌的对手。所以直接来找秦辅。毕竟两人在政治诉求上目的一致,都是将苏长歌搞垮,复立太学院。而此时,秦辅听到这急切的声音。摆了摆手示意他冷静下来。“院长,莫要着急。”“大晋学宫之事,陛下虽然圣意已决,但也未尝没有收回成命的可能。”“只要证明大晋学宫,或者苏长歌之弟子,不如昔日太学院下理学门生,孰优孰劣,一目了然,焉有以劣代优的说法。”秦辅开口。他的法子很简单。就是在天下才俊面前,证明太学院的教育制度才是最好的。至于怎么证明。当然是挫败苏长歌亲授的弟子。到时配合孔家,还有天下各地诸多旧儒造势,就算陛下强行压下此事。待到日后只要不停找机会,诋毁、抨击大晋学宫的学子,迟早有一天这股怨气会爆发,到时即便是皇帝也得顺从名义。但是,严院长听到秦辅的话。眉头不由一蹙。“秦相,赏月文会只有身具浩然正气者才能入内。”“吾等文宫皆已被苏长歌损坏。”严院长说着,他也想搅乱赏月文会的想法,但奈何入场条件都没有。“无妨,本相自有办法。”秦辅轻轻一笑。作为丞相,他当然有能力带人进去。随即,他又言道:“据本相所知,文会之日,陛下会亲自出题考校。”“题目这两日本相自会弄到手,并且会有诸多大儒襄助尔等,尔等要做的就是提前做好准备,待到那时一鸣惊人。”虽然苏长歌弟子只有十六七岁。但秦辅对太学院这帮蠢人已经不抱希望,早在之前便联系好各地旧儒。他们或许心中没有仁义。但却不失才华。如此豪华的阵容,外加提前做好准备,他就不相信这还比不过苏长歌的弟子!由于各种问题地址更改为请大家收藏新地址避免迷路网页版章节内容慢,请下载第一小说app阅读最新内容请退出转码页面,请下载第一小说app阅读最新章节。新第一小说网为你提供最快的弟,你再闯祸,哥哥我就要篡位了更新,第一百五十二章:心如花木,向阳而生!苏长歌谈性之善恶,大儒拜服!免费阅读。 , )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