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九章:大理寺判决,民怨爆发!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1 / 1)

(皇都外。一辆囚车在官道上缓缓行驶。苏长歌盘腿坐在车内。这几日,途经数十个郡县、府城,无数百姓前来相送。让他对大晋,对百姓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同时从繁忙的状态中脱身,整个人突然静下来,让他不由思考起一些问题。古往今来,那些圣人留下的道理。不是在岁月中遗失。导致诸多如陶先生那样的人,因为残缺的道理精义,在错误的道路上策马奔腾。就是被人顶着圣人道理的旗号,口中大谈仁义,行的却是追名逐利之事,披着圣人的皮,铲除异己,为自身牟取利益。民为贵君为轻。爱民如子。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这帮人大谈圣人道理,但只当这是博取名声,美化自己,攫取权力的工具。真正利民的行动半点没看到。还有一种就最为可恶,故意歪曲圣人道理的本意。圣人已死,不能言语,他们以圣人门徒自居,按自己的意愿来解读圣人道理,使其符合自身利益,蒙蔽世人,愚化百姓。但偏偏这样的读书人,竟也能养出浩然正气,身居高位。他们,真的是儒生吗?苏长歌不认可,他心目中的儒生绝不是这个样子。那么有没有办法,将这群害群之马逐出儒道,继承往圣的学问、道理,使历代圣贤的那颗仁义之心,一直流传下去。或许有。但他现在还没想到。“夫子!”也就在这时,一道声音陡然响起。苏长歌回过神看去,只见一帮太学生朝自己快步跑来。领头的正是赵恒几人。几人看着被困在囚车内的苏长歌,脸上露出悲恸之色。“夫子,辛苦了。”赵恒开口,语气格外沉重。霍从文等人也是如此,想要开口嘘寒问暖,话到嘴边却又说不出来。怕忍不住当着夫子的面哭出来。“课业可有按时做完?”看着几人,苏长歌淡淡一笑,丝毫没有被困在囚车的窘迫和悲凉。“做完了,就等夫子您来考校。”霍从文率先开口,强撑笑容道:“您不在的这段日子,学生武道入品了。”“兵法、兵势也学了很多,阿爷说我有大将之资,将来必定可以率军收复燕云十六州,直捣王庭,饮马瀚海....”“夫子,答应弟子,您一定要看到弟子建功立业的那天....”说到最后。霍从文眼泪有些不争气的流下来。见状,赵恒等人受到感染。半带着哭腔汇报自己这些时日的成果所得,就等苏长歌考校。“嗯,为师知道了。”听完所有人的话,苏长歌点点头。而后,看着抽噎的几人,笑道:“哭甚?如今大理寺还未判决,陛下还未定罪,放心,你们的课业为师会逐个考校。”声音响起。赵恒等人强笑着答应下来。随后,囚车继续缓缓向前行驶。待快到城门时。道路两侧站满了百姓和读书人。他们望着苏长歌,眼中满是敬佩,就如同仰望一位圣贤。见状,苏长歌没有说话,内心十分平静,他做这一切,并非是为了得到百姓敬重,而是想让怀揣正义感的百姓站出来。为自身的利益发声。对抗那些掌控话语权的士绅豪强。如此,囚车进城。经过街道,无数百姓沿途相送。而刑部衙门口,苏子由和刑部尚书滕元发,还有一众官员早就在此等候。看到缓缓驶来的囚车。众人面色沉重。不多时,车在衙门前停下,锁链被打开,苏长歌走下囚车。“长歌。”苏子由声音沙哑的喊道。他这几天都在做噩梦,梦见弟弟被斩立决,头颅滚滚落地的场面,梦见父亲临死前将弟弟托付给自己照料的一幕。“兄长。”苏长歌倒是很淡然,微微一笑。说出自己在江南的收获。“小弟有了喜欢的人,你也认识,人很好,很漂亮,还很贤惠。”声音响起。换做平常苏子由肯定欣喜若狂。但此刻却只是淡淡一笑。“鱼姑娘吗?”“那你可要好好待人家,等你出来就将婚事办了,正好你也该成家了。”苏子由语气尽可能平淡的说着,心中则打定主意,若是朝廷一旦下令处决弟弟,他豁出这条命也要将弟弟救出来。“苏状元,该走了。”此时,刑部尚书滕元发突然出声。一是怕再说下去苏子由绷不住,二是牢里还有人等着苏长歌。“有劳滕兄了。”听到声音,苏长歌点点头。随后,他便跟着滕元发,在众人的目光下消失在刑部衙门内。走进刑部大牢,视线陡然昏暗下来,唯有两侧的火光照亮前路,一股说不出的味道弥漫,很难闻,让人忍不住蹙紧眉头。但嗅了一段时间也就习惯了。“苏状元。”“都察院和大理寺,还有丞相、宗室都在盯着。”“只能委屈你在牢里待段时间。”滕元发开口。“无妨。”苏长歌没说什么。如今各方注意力都在自己身上,继续像之前那样住在小屋,必然会惹来非议。再者,自己现在就是要卖惨凝聚民心,越是势弱,百姓越忍不下去,若是过的舒舒服服,反而会影响他此番布局谋划。就如此,两人未在言语。苏长歌一路走到最深处的牢房,只见一道熟悉的身影正站在那,负手而立。“臣见过太子殿下。”认出对方是谁,苏长歌拱手行礼,脸上半点没有意外之色。“嗯。”太子应了一声。随后,他朝滕元发挥挥手,对方识趣的离开,并将狱卒一并带走。“苏爱卿,如今每日都有几十份请愿书从各地送来,皆是为你求情,希望能法外开恩,赦免你死罪,你对此有何看法?”太子开口询问。他这番话,明着是问有何看法。实际上是问苏长歌下一步打算怎么做,毕竟如此大费周折的凝聚民心,甚至不惜以身作饵,总不能就是为了赦免死罪吧?“臣恳请太子殿下,将此案交由都察院和大理寺秉公处理。”苏长歌开口,没有半点犹豫。“大理寺?”闻言,太子有些惊讶。谁不知道。大理寺和都察院是丞相那边的人,让他们判决,能做到秉公处理?但很快,太子就反应过来,苏长歌这摆明是想将都察院和大理寺放在火上烤,但凡稍微判轻一些,宗室王爷和那些想置他于死地的士绅都不答应。而若是斩立决。本就心存不忿的百姓必然感到心寒。在这种两难的处境下。都察院和大理寺为了自身利益,肯定会判苏长歌斩立决,讨好宗室和士绅。换而言之。苏长歌此举其实是在逼迫百姓。想到这。太子奇怪的看向苏长歌。难以想象,一向以仁义闻名的苏长歌,竟然会如此操弄民心。但他又转念一想。自古以来圣贤有几个傻白甜?剖开心一看全特么是黑的。他们只是在百姓和读书人眼中纯粹无暇,但用起权谋手段来,可半点都不比奸佞贼子差,甚至还要超出数倍不止。“本宫明白了。”太子点头答应一声,接着问道:“苏爱卿,那你准备如何了结此事?”“还没想好。”闻言,苏长歌摇了摇头。他并非藏着不说。只是确实没想好该怎么解决这件事,或者说没想好用那种方法。最简单自然是手搓天地异象,有天命加持在,又有民心凝聚,无论是谁,碰到了都要退让三尺,保住性命肯定是够用。但这么做没太大意义。苏长歌最想的,乃是借此机会,解决之前所思考的那个问题。如何肃清儒道中的那群害群之马。而此时,听到回答。太子差点没气血上涌晕过去。你将事情搞的这么大,现在居然告诉本宫没有想好该怎么了结此事。这一刻。太子想打苏长歌一顿的心都有。但他还是忍住了,深深的看了一眼苏长歌后,没好气的说道:“不管怎么样,你惹出来的祸,自己把烂摊子收拾掉。”话音落下。太子转身离开牢狱。准备回去将此事禀报给父皇,让大理寺和都察院来接这个烫手山芋。苏长歌则是在牢房内,找了处干净的地方坐下,抬目望向窗外柏树上的乌鸦,眼神深邃,继续思索着那个问题。而很快。随着老皇帝从太子口中得到消息。并未有过多的犹豫。就将案子的审理定罪全权交给大理寺,都察院负责监督,自己则不幸卧病在床。一时之间。整个天下目光皆汇聚在大理寺身上。苏子由更是心中一咯噔。大理寺判决,都察院监督,都不用四舍五入,这不是让他弟弟死吗?随即,当他急匆匆的跑到皇城想要面圣时,却被太子给拦了下来,让他不用担心,安心坐在家里等苏长歌出来就可以。听到此话。苏子由下意识的想追问。太子却避而不谈。见状,他知道肯定是弟弟有什么主意,于是也就没再追问。不过等回到家后,尤觉不妥的他,立即开始两手准备,安排劫法场的各项事宜,万一出现变故,也能保住弟弟的性命。而与此同时,大理寺内。官员们却是犯了难。事不到自己头上,不知道有多难,别看上奏时一个劲喊着诛杀苏长歌。可是现在,真让他们来审查定罪。却又迟迟下不了手。理由很简单。这些日子为苏长歌说话的官员,为苏长歌请愿的百姓,实在太多太多。真要下令诛杀苏长歌,他们估计刚走出这个门,就要被皇都百姓唾骂,得罪天下万民,这份后果让他们难以下手。“诸位觉得这桩案子该如何判?”大理寺卿开口。明面上是问大家觉得该怎么判。但实际上是不想一个人背锅,出了什么事整个大理寺官员一起扛着。然而,伴随声音落下。整个大理寺衙门内却是鸦雀无声。官员们面面相觑,谁也不敢说诛杀苏长歌,但也不能说法外开恩。毕竟宗室、丞相和士绅们都在边上盯着,他们一个个都恨不得置苏长歌于死地,谁说法外开恩,便是开罪了他们。一时之间。这桩案子陷入两难处境。直到良久。还是大理寺卿开口打破了沉默。“诸位,苏长歌擅自处决官员,逼死藩王,乃是铁一般的事实。”“民心固然重要,但吾等却不可让民心左右吾等判案,按照大晋律法,当判处苏长歌斩立决,整肃朝纲,诸位以为如何?”声音响起。众人纷纷看向大理寺卿,然后便一个个开始附和起来。“大人所言极是。”“吾等作为朝廷官员,绝不能因情徇私,当依法定罪。”“吾附议。”大理寺卿执掌整个大理寺。上司现在说斩立决。他们作为属官自然不会跳出来反对,也不会在这个时候不识趣的撇清责任。毕竟大家伙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责任不想背,好处又想要。天底下哪有那么便宜的事?“既如此,那还请诸位与老夫在这卷宗上联名,送去皇宫等陛下御批。”大理寺卿说完。属官们相互对视一眼后便起身,轮流在卷宗上签下名字。很快,等所有人都签完后,大理寺卿长长的吐了口气,在众人的目光中写下自己的名字,接着将卷宗交给下面人送往皇宫。民声虽然重要。但百姓却手无实权,而且还善忘。等过个五六年,飞黄腾达起来,谁又会记得他们今日之举的?也就如此。卷宗被送到皇宫后。因为老皇帝卧病在床的缘故,看了一眼,就让丞相秦辅代为批复。对此,秦辅感受到莫大的压力,不仅是百姓,还有皇权,虽然丞相的确可以代天子批阅,但这么做的丞相没几个善终。于是他再三进宫请示老皇帝。可惜都是无功而返。没办法,秦辅只当是皇帝为了保全身后名,不敢惹怒百姓。而为了稳住自己的基本盘,他也只能硬着头皮代为批阅卷宗,最终同意大理寺给出的意见,七日后苏长歌当街斩首示众。此消息一出。整个天下顿时乱成一团。苏长歌被判斩立决的事情瞬间传开。皇都内,无论是百姓还是读书人,皆对这个判决感到不服。抛开江南之事不谈,苏长歌为大晋王朝立言,国运金龙现世,对江山社稷有泼天大功,可最终却落得个斩立决的下场。谁人能够服气?太学院内。学子们集体罢课。或是写文章,或是借助家族势力,或是走上街头为苏长歌请命。严院长以开除学籍作为要挟,但学子们早就不听他的,苏夫子都要没了,待在太学还有什么意思?整日听你们之乎者也?而皇都读书人受到学子的感染。也走上了街头。不仅联名为苏长歌请命。还带着百姓一起,整日堵在大理寺、丞相府、宗人府外,要求赦免书长歌。一时之间。整个皇都民怨四起。太子府。太子这两日的心情倒还不错。之前被百官上奏,逼迫处置苏长歌,如今父皇一装病,压力直接给到百官。看着他们每日被百姓堵在门口,被那些学子、读书人做文章讽刺,原本朝堂上的那点憋屈,一瞬间就舒服了。正此时。两个儿子走了过来。“父王,求您出手救夫子一命。”“求父王救苏先生一命。”赵恒和赵炆两人相继开口,皆是一脸诚恳的看向他。看到这一幕,太子目光在两个儿子身上游移。赵恒这孩子实诚,苏长歌连亲兄弟都瞒着,肯定不会将实情告诉他,赵炆心地善良,应该是被强拉着过来,或者是爱惜贤才。想到这。太子决定小小的透露一点。省的他们瞎操心。“你们可知这天下最强的是什么?”太子意味深长的开口。刚说完,听到是送分题,赵恒和赵炆两人立即给出了答案。“百姓。”“皇权”伴随声音响起。太子的面色略微一僵。目光看向说是皇权的赵炆,然后又落在庶子赵恒的身上,眼神复杂。“你二人解释下,为何如此说?”太子不动声色的问道。他有些不理解,本来品学兼优的赵炆,怎么会在送分题上翻车?而此时,听到父王的问题,赵炆抢先答道:“民为贵,君为轻,此话不假,但百姓愚钝,目不识丁,且分散与各地。”“而皇帝富有四海,天下共主,口含天宪,一举一动皆代表民心。”赵炆自信的说道。声音落下。太子没有出声评判,而是转头看向赵恒,等他说出解释。“父王,孩儿愚钝,只记得夫子有堂课讲过,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民心即是天意。”赵恒出言解释道。听到此话。太子眸中瞬间一亮。“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上天的看法就是百姓的看法,上天的听闻意见就是百姓的听闻意见。这句话与他的想法不谋而合。“苏爱卿不愧是当世圣贤,所言之语引人深思。”太子感叹完一句,而后看向赵炆,说道:“炆儿,你将恒儿刚才说的话记下,抄录百遍,要切记,皇权至高,但却要民心为倚,否则便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儿臣遵命。”“多谢父皇教诲。”赵炆低下头,眼中闪烁妒意和不甘。什么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腐儒之言罢了!天下是皇帝一人之天下。百姓再多,也不过是奉养皇帝的家仆,他们有何资格代表天意?唯有天子才能代表!至于赵恒,样样不如自己,托苏长歌的福,才能得到父王认可罢了。心想着,太子此时却是站起身,准备去找孔兴儒谈谈,毕竟赵炆乃是太孙,也算是储君,出现了歧路必须赶紧修正。“父王,你还没答应孩儿救夫子呢!”见状,赵恒急忙拦下父亲。看着眼前的憨憨儿子。太子不由叹了口气,明白他还小,道理都知道,但也仅仅只是知道而已。随即,他再给了个提示。“你想要的,就在你夫子教给你的道理当中,剩下的自己去悟。”说完。太子便绕过儿子离开。只留下赵恒一脸疑惑的站在原地,我想要的,就在夫子教的道理当中?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民心即是天意?赵恒脑海中不断揣摩这两句话的含义。隐约有点头绪,但却很难抓住,随后想了想,觉得与其自己在这苦想,不如去找兄弟们集思广益,说不定能想出来。随即,赵恒便去找霍从文等人商量。而与此同时,牢房当中。苏长歌正闭目思考。突兀间,一个样貌平平无奇的青年出现在他面前,脸上挂着淡淡笑意。“小辈。”“遇上何麻烦,不妨与老夫说说。”伴随青年的声音响起。苏长歌睁开眼睛。望着面前无声无息出现的青年,眼中露出好奇之色。由于各种问题地址更改为请大家收藏新地址避免迷路网页版章节内容慢,请下载第一小说app阅读最新内容请退出转码页面,请下载第一小说app阅读最新章节。新第一小说网为你提供最快的弟,你再闯祸,哥哥我就要篡位了更新,第一百三十九章:大理寺判决,民怨爆发!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免费阅读。 , )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