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府内。衍圣公孔兴儒面色阴沉。就在刚刚,太子突然找了过来,跟他谈论了下教导太孙之事。倒也没说些苛责的话,毕竟文圣后人身份摆在这,只是让他按照苏长歌的这句‘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来教导太孙。但孔兴儒本就极为不喜苏长歌。在他眼中,此子就是歪曲圣人之意,不遵圣人之制的小人儒。什么天视天听的。漂亮话谁不会说?正因如此,孔兴儒心中极为不舒服,搞的好像我孔家不如苏长歌一般。他苏长歌在儒道各派中算什么东西?整个大晋,唯有他们鲁地孔家,才能代表儒道,其他各派代表的只是各自圣人。不过,心中虽如此想。孔兴儒还是答应了太子的要求。一来有太孙太傅的这层身份,将来等太孙登基,对孔家必然有利。二来明知苏长歌说的那句是漂亮话,但孔家也是儒家,讲究仁义,基本盘就是百姓,他再蠢也不可能反驳自家道理。正此时,赵炆回到自己院子。刚一走进来,就看到面色阴沉的孔兴儒,心中不由一颤。知道肯定是父王将刚才的事,说给衍圣公听,所以才会变成这样,而赵恒便是这一切的罪魁祸首,若不是他,自己岂会挨训!心想着。赵炆快步走上前。“见过先生。”“学生赵炆有错,辜负先生平日悉心教导,实在惭愧,还请先生责罚。”赵炆开口,语气无比恭敬。衍圣公乃文圣后裔。他虽然是太孙,可在没登基之前,还是要好好拉拢这股力量。毕竟老皇帝尚且在位,他爹还是太子,而且赵恒近来靠着苏长歌,隐隐有崛起的迹象,他是嫡子不假,但自古以来,太子都能被废除,更何况他一个太孙?如今低头认个错就能解决的事。没必要梗着脖子硬刚。等到将来登基,执掌天下大权,这些人皆要匍匐在他脚下。而此时,孔兴儒看到赵炆前来。原本还想训斥两句,但见他这乖乖认错的态度,也就作罢。缓缓开口道。“炆儿,你可知你错在何处?”“学生不该以为皇权至高。”赵炆开口,说着违心的话,在他看来皇权本就应该至高无上。皇帝,乃是天下主宰,生杀夺予皆在一念之间,雷霆雨露皆是君恩,普天之下,任何人都不能违逆皇帝的意志。“那你觉得世间那方最强?”孔兴儒继续问道。此时此刻,再次听到此问。赵炆毫不犹豫的说道:“百姓,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皇权固然强大,但需要倚靠民心,方才能代天牧民,统御苍生,否则便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声音落下。孔兴儒点了点头,接着再问道。“何为百姓,何为民心?”“百姓乃是指我大晋疆土之民,民心是大晋所有子民的意愿、思想。”赵炆出言解释,他不明白衍圣公为何问自己如此简单的东西,百姓和民心,随便拉个读几年书的童生也知道是何物。而就在他如此想着。孔兴儒摇了摇头。“炆儿,你所理解的百姓和民心,太过肤浅,流于表面了。”声音响起。赵炆眼中露出不解之色。“还请先生赐教。”他倒要听听,衍圣公在这方面有何高见,百姓和民心还能被掰扯出花来?“炆儿,你可知大晋有多少子民?”孔兴儒继续发问。“约有六万万之多。”赵炆如实答道。“是啊,有六万万之多的百姓。”孔兴儒感叹一句,然后道:“你觉得皇帝能直接接触到这六万万百姓吗?”“额这...”赵炆迟疑了一下,接着答道:“皇帝不能,可是有臣子代天子牧养一方。”此话一出,孔兴儒脸上露出笑意。“的确如此。”“不过你少说了一些,不仅仅是臣子,世族门阀和读书人也是如此。”“若是没有臣子,没有世族门阀,没有天底下的读书人,代天子牧养百姓,民心何以凝聚?故而,对于天子而来,所谓的民心。”“不是指这六万万百姓之心。”“而是天下读书人,朝廷官员,还有世族门阀之心,这才是民心。”“至于百姓。”“文圣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圣人之道深远,百姓愚昧,人不易知,他们只要按照读书人、官员、世族门阀的话行事,受皇帝驱使就可以。”孔兴儒开口。他如此说。不仅仅因为他本身就是世家大族,要为自身利益发声。而是在他眼中,百姓只不过是躬耕田垄的愚民,这群人目不识丁,头脑呆笨,什么道理也不懂,任凭上层驱使就够了。他们的心意,谁在乎?而此时,伴随孔兴儒的声音响起。赵炆心中若有所思。士大夫驱使百姓,掌控民心,那么皇帝只要掌控士大夫就行。至于孔兴儒的这番话,民心即是士大夫之心,无非是想灌输给他,皇帝当与读书人共治天下罢了,谈不上什么精妙见解。赵炆认为。士大夫视百姓为工具,驱使他们,皇帝一样视士大夫为工具,驱使读书人。天视自我视,天听自我听。民心,天意。皆是皇帝意志的体现。“学生赵炆,多谢先生讲解。”赵炆开口,拱手向孔兴儒行礼,接着特意问道:“学生还有一事不明,敢问先生,苏夫子此次灾厄,能否化险为夷?”此言一出。孔兴儒刚缓和的面色瞬间沉下去。又是这个苏长歌。蒙骗了皇帝、太子还不够,如今还使得太孙对他尊崇有加。随即,孔兴儒格外笃定的说道:“断无可能,还记得为师刚跟你说的吗?世族代表民心,如今官员和世族、宗室都想看着苏长歌死,他已经站在了民心的对立面。”“而陛下也已经放弃了他。”“将审查定罪交给大理寺,只是不愿脏自己的手罢了。”“苏长歌,必死无疑。”话音落下,赵炆默默低下了头,但眸中闪过的却是喜意。只要苏长歌一死,赵恒失去倚靠,便没有人威胁他的太孙之位,以他爹的年纪,最多再过十几年,这皇位就要轮到他来坐。而孔兴儒见赵炆这样子。只当他是失落。心中更加厌恶苏长歌,此子以言语蒙骗世人,如今死有余辜。......卫国公府。几道年轻身影正在书房议事。“还有三日,夫子就要被押到法场斩首,咱们要快想办法把夫子救出来。”霍从文来回踱步,满脸急色。慕子清、沈福等人虽然坐着,但心中和他一样急躁。这次跟以往不一样,以往遇到问题,都是夫子想办法解决,如今夫子蒙难,即将被斩首,他们却半点忙都帮不上。一时之间。众人不禁意识到自己的弱小。身为权贵子弟。他们的一切权利皆来自于父母长辈。可现在,宗室、士族、百官,这群人一个个都巴不得夫子赶紧死。而他们的长辈虽然都在帮夫子说话,但皇帝养病,太子避而不见,根本无法改变此事,只能眼睁睁看着夫子的死期越来越近。也就在此时。书房的门突然被推开,赵恒急匆匆的从外面走了进来。见状,众人目光纷纷看去。毕竟他爹是太子。太子要是肯站出来说话,收回对夫子的判决,那么夫子就有救了。“太子如何说?”“可是答应对夫子法外开恩?”霍从文一个箭步上前,两只手紧紧抓着赵恒胳膊,急切的追问道。“额这....”赵恒摇摇头,说道:“没有。”此话一出。几人的面色和心一同沉了下去,书房内瞬间陷入寂静。“先别急。”“我爹虽然没答应,但他说救出夫子的方法,就在夫子教过的道理当中。”赵恒开口劝慰。一时间,众人眸中纷纷亮起光芒。“啥道理?还不快说。”霍从文立即询问。随即,赵恒将他与老爹、赵炆的三人谈话,一字不落的讲给众人。“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众人口中低声念叨,不理解太子说这话跟救出夫子有什么联系?正此时,慕子清站了起来。“我明白了。”刹那间,众人目光纷纷看向她。“太子想表达的意思,乃是指如今能救夫子的唯有这天下民心。”慕子清眼中闪烁的光,继续解释道:“夫子曾说过,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永远站在大多数人这边,便可立于不败之地。”“这次的事,乃是...”正说着。慕子清的声音戛然而止。她意识到,有些事情可以做,但绝对不能说出来,比如说夫子现在。按照太子的意思,以及老皇帝的态度,夫子很有可能是以身为饵,凝聚民心,只不过大家都只看到了第一层。而要是揭开这一层。夫子的手段。跟操弄民心几乎没有区别。虽然出发点不同,一个为了私心,追名逐利,一个为了百姓。但又有几人在乎出发点?他们只会觉得夫子手段太脏,以此为由来攻讦他,而百姓感到被利用,也会不再支持夫子。可圣人就一定得堂堂正正。受他人算计?慕子清觉得不是这样。就如夫子说的那样,经世致用,一切以造福百姓为目的。“乃是什么?”这时,其他人见慕子清突然停下,急忙催促她继续说下去。“没什么,刚才想错了。”慕子清摇了摇头,接着说道:“如今要救夫子,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将这件事情闹大,让天下更多百姓、读书人参与进来,游行示威,但是不发生直接冲突,逼迫朝廷法外开恩。”声音落下。书房中几人顿时茅塞顿开。立即开始讨论起来。如此,到了翌日。皇都的每条街道上都有一支游行队伍,参与的百姓越来越多,诉求也越来越统一清晰,放出苏状元,赦免他死罪。此外,在慕子清几人的推动下。天下各地都相继如此。甚至就连田垄里的农户也纷纷走上街头,为苏长歌请命求情。一时间,风起云涌。丞相府邸内。秦辅坐在正堂的主位,两侧十几位官员向他诉苦。“丞相,您是不知道那群刁民。”“他们整日堵在大理寺门口,官员进入都要受其烦扰,关键是人多势众,府衙和士卒都不敢招惹,生怕激起民变。”“您说说,现在该怎么办?”大理寺卿一脸无可奈何。身边的都察院、兵部,还有其他大小官员,一个个都看向秦辅。“诸位且再忍耐一下。”“还有两日,苏长歌就要被处决。”对此,秦辅也没什么办法,他丞相府一样整天被人堵着。甚至还有更为过分的,大半夜往他家里丢些污秽之物,每日臭烘烘的,即便有下人清理,那股臭味依旧在府上挥之不去。也就在这时。一名礼部官员开口说道。“丞相,按照如今的情况,苏长歌一死,恐怕会激起民变。”“我们要不要...”话还没说完,其他官员的目光就齐齐落在他身上。如今双方势同水火,他们前面将苏长歌说的如何罪大恶极,要是现在赦免苏长歌死罪,岂不是等于自己扇自己巴掌?如此一来。之后都不用等苏长歌报复,他们内部就得分崩离析。毕竟士绅跟他们算是相互利用。他们满足不了士绅的需求,那么士绅就会重新寻找另外一批人支持。“不用担心。”“苏长歌就是想用民心逼迫我们。”“这个时候退缩等于认输。”“再者,不管这群百姓现在如何闹腾,也不过是这一时而已。”此时,秦辅淡淡开口,“百姓逐利,他们现在如此,只不过是从苏长歌身上看到了利,觉得他是在为他们的发声。”“只要在苏长歌死后。”“随便施些小恩小惠,减轻赋税,他们还是会乖乖的回到地里。”声音落下。堂内的官员纷纷点头。百姓懂什么道理。等苏长歌死后,时间一长,这群健忘的百姓,哪里还会记得世间有此人。顶多是江南那些受他恩惠的百姓,亦或者是那些读书人会记得,偶尔缅怀一两句,可这对他们而言,半点影响没有。随即,官员们纷纷寒暄闲谈起来。他们都准备等苏长歌一死。就借着此势,向苏子由发难,然后一拥而上,瓜分掉苏派这块蛋糕。......就如此,日子一天天过去。很快到了斩首当天。不论百姓如何请命求情,朝廷依旧没有赦免苏长歌死罪的消息。这一刻,众人的心都紧张起来,原本以为只要有民心在,苏长歌就不会有事,可如今即将问斩,还是没有任何变数发生。他们如何能不慌。此时,距离苏长歌问斩还有两个时辰。天穹上。鱼幼薇和师父看着刑部大牢。鱼幼薇面色虽然平静,但粉拳紧握,目光不敢挪开分毫。她已经做好准备,倘若到了最关键的一步,还是无力回天,即便被大晋悬赏,她也要强行劫法场,救下苏长歌。而除了她。暗处还潜伏着各方势力的人。甚至就连老皇帝和太子都安排了人,随时准备拦下死刑,保住苏长歌。渐渐地,时间一点点过去。距离处决还剩半个时辰。皇都百姓们已经将整个刑部大牢围的水泄不通,天下各地的百姓都堵在当地官府门口,既是请命求情,也是等待消息。刑部大牢内。苏长歌盘腿坐在地上。这几日。他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浩然正气本质上,是己心、民心和天心凝聚而成。那可否给浩然正气加上限制。不再只是唯心而论。而是知行合一,一切良知都必须要用行来实践,才算是真知,否则光是将仁义挂嘴上,半点实事不做,这算什么仁义?除此之外。浩然正气不应该只是儒生专有。或者换句话来说。儒生。不仅仅是指那些读过儒道书籍的人。儒,应当是形而上的精神。若一个人没读过儒家的道理,但所行之事符合仁义,造福百姓万民。这样的人,无论他名分上是不是儒生,但其心,其所行之事,已然与儒无二,他们蕴养出浩然正气也是理所应当。正想着,一道声音突然响起。“苏状元,该上路了。”“嗯。”苏长歌望了眼前来押送他的狱卒。此时此刻,他已经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答案,接下来只等验证。由于各种问题地址更改为请大家收藏新地址避免迷路网页版章节内容慢,请下载第一小说app阅读最新内容请退出转码页面,请下载第一小说app阅读最新章节。新第一小说网为你提供最快的弟,你再闯祸,哥哥我就要篡位了更新,第一百四十一章:衍圣公教徒,民心之论!知行合一,苏长歌的答案!免费阅读。 , )
第一百四十一章:衍圣公教徒,民心之论!知行合一,苏长歌的答案!(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