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章:治国安民之策!赵恒夺嫡?急百姓之所急,想百姓之所想!(1 / 1)

(十二品金莲之上。看着眼前消散的文圣虚影,苏长歌心中升起多个念头。半圣境界,再加上三品的真龙。难道文庙内有什么危险,亦或者是孔家手中有比春秋文册更强的宝物,必须要到半圣之境才有把握击败他们。如此倒也说得通。毕竟孔家传承千年之久,底蕴何其深厚,怎么可能就一本春秋文册?当然,还有另外一种可能。就是文庙内有文圣传承。只对三品有用,或者只有三品才能拿到,可以助自己更快成圣。心念至此。苏长歌并没有急着下定论。毕竟自己距离三品半圣还有很长一段路,暂时不需要在这上面花太多心思。更别说有朱圣在,他活了那么多年,又是圣人,总该知道些什么内幕,等有时间去找下他,正好还有点其他事要向他请教。思索间。随着愿力虚影彻底消失。孔兴儒的春秋文册漂浮在半空当中,宝光莹然,散发玄妙之气。见状,苏长歌轻轻招手。春秋文册朝他飘来。刚到手中,一阵虚幻的金光闪过,下一刻,薄薄的文册化作一根竹简。苏长歌低头看去,只见上面刻着‘元年春,王正月’六个大字。这句话乃是春秋开篇之语。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也是大一统理论的根基。其中,要说董圣对后世有什么贡献,补全大一统理论便是其中之一。心想着。苏长歌收好春秋竹简。金莲在众人目光中缓缓下沉,待他落地站稳后,随其它神异之物一同消失。也就在此时。一道清脆婉转的声音响起。“楚国公为世间女子出声,正圣人之意,昭宁敬您一杯。”苏长歌转目看去。只见在皇室子弟的坐席上,一位容貌出众,气质娴静的女子起身,纤纤玉指端着酒杯,满脸敬意看着自己,双眸好似一泓春水。昭宁?赵恒小姑,之前要被和亲的?苏长歌想起前事。随手接过侍从接过来的酒杯。“昭宁公主言过了。”苏长歌说完,将杯中之酒一饮而尽,转而看向老皇帝。“陛下,赏月之宴本该宾主尽欢,刚才之事却闹出如此大动静,扰了您和宾客们的兴致,臣心中实在有愧,还望陛下见谅。”声音响起。老皇帝脸上不由展露笑颜。作为文圣钦定的继承人。得儒道气运,国运,还有功德加身,苏长歌的声名,已然不逊于自己。此刻当众举杯请自己见谅,而且以臣相称,无疑是在示好,表明儒道和朝廷没有冲突,依旧是大晋之臣,不会闹幺蛾子。随即,老皇帝起身举杯回应。“苏爱卿这是何话?”“赏月之宴,能得见文圣虚影,并且拨乱反正,为圣言正意。”“天下还有何事,比此更助酒兴?”老皇帝大笑着说道。他的确很兴奋。苏长歌在儒道的话语权越高,将来他推行新政的阻碍就越小。毕竟有皇帝、圣人背书,还有军队和百姓支持,就算有人站出来反对,也不过是癣疥之疾,对江山社稷的影响可以压到最小。而此时,随着老皇帝的声音响起。台下儒生纷纷欢呼起来。不管是作为新儒,还是为了心中正义,他们都是站在苏长歌这边的。一时之间。宴席的氛围比之前更加热闹。看到这一幕。严院长整张脸涨成猪肝色,握紧拳头,不敢相信刚才发生的事。心达而险,行辟而坚,言伪而辩,记丑而博,顺非而泽,像苏长歌这样的少正卯,文圣怎么会帮他对付自己的子孙?这根本不合情理!要么那是個假文圣,要么就是文圣他老糊涂,被苏长歌这等小人所蒙骗!然而,就在他愤恨不平的想着时。老皇帝的声音再度响起。“来人,将这些歪曲圣意,祸害世人的章句腐儒全都带下去!”“衍圣公孔兴儒,品行败坏,毫无仁德之心,朕依文圣之意,即日起褫夺其衍圣公之位,逐出孔家,终身不受朝廷任用!”语气严厉冷肃,但却大快人心。台下读书人一脸兴奋。“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就是这些章句腐儒,为一己之私歪曲圣意,坏我儒道仁义孝道!”“苏圣千古,为我儒道正本清源!”在一道道声音当中。严院长及其弟子声嘶力竭的喊道。“陛下,冤枉啊!”“这一切都是苏长歌搞的鬼!”“他才应该...唔唔唔...”严院长嘴巴被侍卫用强行麻布塞住。他的弟子中有人想挣扎,但挨了几拳后瞬间老实,被侍卫乖乖带走。而孔兴儒没了衍圣公之位,又被逐出孔家,待遇自然好不到哪去,直接被两名侍卫一前一后抬走,准备扔进天牢,等候发落。看到这一幕。太孙赵炆极力克制自己忐忑的心情,没有做出言替老师求情的蠢事。他对孔兴儒本就没什么感情。认其为老师。不过是想收孔家为己用。助自己登上皇位。现在孔兴儒落得这副田地,他撇清干系还来不及,怎么可能凑上去呢?随后,趁着场上的欢呼声,赵炆转头想看下父王的脸色,却发现父王正盯着自己,吓得他赶忙低下头,沉默不语。准备等宣读第三题时。再起身将提前做好的策论拿出来,挽回在父王和皇爷爷心中的形象。另一边,太子心中有些懊悔。自己当初怎么就轻信妇人之言,找了孔兴儒来教导儿子?其学识、谈吐固然不凡。但不修德行。这样的人即便再有才华,走的也是歪门邪道,岂能教导太孙?不过好在只教了不到半年,而且炆儿生性善良,又懂仁义孝悌,就算有歪的迹象,但只要找个好老师,应该能端正回来。心中想着。太子收回望向儿子的目光。盘算该找谁当老师。而此时,在敬完老皇帝酒后。苏长歌回身瞥了眼慕子清,带她一起回到坐席上。坐下后,全程没有说话。只是默默喝酒。慕子清看着静默不言的夫子。心中顿时有些慌乱。她知道夫子肯定已经发现自己的不轨念想,但她也没办法。为了不惹来世人非议,只能出此下策,在大庭广众下否认师徒名分,如此,就算将来发生点什么,也不会有人说闲话。只是夫子不说话。她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总不能直接坦明自己的想法吧?于是乎。两人就这么僵持着。慕子清斟酒,苏长歌喝着,氛围一时变得有些沉闷起来。不过宴会却丝毫没受两人影响。因为时辰已晚。老皇帝便没有再等人做出第二道题,直接命随侍的太监宣读第三题。“策论!治国安民之策!”尖细的声音响起。刹那间,在场所有人都沸腾起来。之前不管是作诗,还是阐述君子之意,其实都只是理论学问而已。即便说的再好,对百姓有何益处?百姓该怎么过,还是怎么过,充其量不过是影响读书人,然后再由他们去教化百姓。可这过程太慢太慢。对治国而言。并没有太大实际意义。这也是为什么有的人学问很高,但只适合做学问,不适合执政。而策论不一样。它代表是自己对朝廷某方面政策的理解、建议。如今在皇帝、太子面前,若是能做出一篇精彩非凡的策论,有幸得到看重,从此简在帝心,那往后的官途可谓一路亨通。同时。真正的儒道,从来不是闷着头做学问,只会之乎者也的老腐儒。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心怀如此远大的志向。有谁不想执政?有谁不想一展心中的抱负,让治下百姓过上好日子?当然,这个过程中或许有的人会改变初心,但不管怎样,这次来之不易的机会不能放弃,起码要试试,万一被看重呢?于是乎。众人纷纷接过纸笔奋笔疾书起来。而台上的赵炆没有急着站出来,以免旁人以为有内幕。但就在此刻,一道声音突然响起。“陛下,孙儿有话要说。”赵恒开口说完,眼神中闪过几分怯意,但很快便坚定起来。随后,在众人惊讶好奇的目光下,带着慕子白、陈云几人一起上台,朝皇爷爷和父王拱手行礼,等待他们回话。而此时,老皇帝看着面前的赵恒。心中浮现多个念头。夺嫡?苏长歌安排的,还是自己的想法?作为皇位争夺中的优胜者,老皇帝下意识就将赵恒的行为归结为夺嫡。毕竟皇位谁不想要?更别说。夫子还是当世之圣。有这座靠山在,老皇帝扪心自问,自己要是赵恒,肯定会对皇位产生想法。同样的,太子看到赵恒出来后,瞬间变了脸色,眼神有些失望和叹息,而赵炆盯着这位弟弟,极力克制心中的愤怒。“有何话,说来一听。”此时,老皇帝开口,脸上表情平淡。对于外人,喜怒都无所谓。但对皇室子弟,还是在大庭广众下,就不能那么随意,否则会让外臣滋生念想。听到声音后,赵恒犹豫了一下。还是张口说道。“陛下,您不是问策论吗?孙儿近来有些心得,请您试听。”此话一出。太孙赵炆眼中冷不丁的闪过杀意。别说赵恒只是庶弟。就算是亲兄弟,胆敢觊觎自己的皇位,那也是死路一条。只是赵恒对此浑然不知。看了眼身边几人,而后拿出一本厚厚的册子,朗声读到:“石泉县,户一千八百二十二,口四万八千一百九十六。”“今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岁收亩二石半,为粟二百五十石。”“粟麦,十钱一斗。”“二百五十石粟麦按此价出售,约可得三十两白银,去掉田税三成,丁赋...”赵恒照着册子宣读。从百姓一年下来的收成,再到吃喝,还有石泉县的各种问题。没有抑扬顿挫,没有带上半点感情。有的只是冷冰冰的数字。但此刻,所有人都一脸认真的听着,心中渐渐浮现石泉县轮廓。若单以治理一县一郡之地来论。赵恒的这些数字。远要比任何笔势雄健、博辩宏伟的策论有用,因为这反应了百姓最真实的情况。就像大夫治病一样。望闻问切,找到病灶病根之后,才能决定开什么药,每种药几钱几两。否则就是乱开药方的庸医。与此同时。老皇帝看着这位曾经顽劣的孙子,神情不变,心中却是赞赏有加,但他不确定,赵恒是不是为了夺嫡故意以此来取宠。很快,当赵恒的声音落下。老皇帝立即出言。“赵恒,这是你作的策论?”听到声音,赵恒连连摇头。“孙儿不敢贪功。”“刚才所言的内容,皆是孙儿与身边的同门师弟一起完成。”赵恒诚恳的说道。“哦?那尔等是怎么知道这些的?”老皇帝追问。“夫子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想要知道如何治理百姓,必须要了解百姓需要什么,而想要知道百姓需要什么,最好的办法就是直接到当地询问百姓。”“若是缺水,那便打井、引水。”“若是道路不便,那便向朝廷请援,组织当地百姓修桥铺路。”“急百姓之所急,想百姓之所想。”赵恒的语气无比认真。这上面的数字。有一部分是找当地县府讨要,还有一部分是他们挨家挨户的询问。而这其中所有民生问题,也都是他们询问百姓,在县里实地考察后汇总出来的,针对这些问题,他们也已经讨论出该怎么解决。但万事俱备。就缺的是钱、粮,还有名分。前者凑凑还能出来。可他们虽然是天潢贵胄,显赫门第出来的,但终究不是官员。俗话说,在其位谋其政,不在这个位子上,凭什么调动当地的百姓民夫,人家又凭什么听你的?单靠钱粮耗费又会增多。倒不是心疼钱。而是总不能回回自己掏腰包吧?也正是这样。他才在听到策论之后。准备趁着皇爷爷心情还不错之时,给自己和兄弟们整个官职,大展拳脚。而就在赵恒说完。一时间。宴会上不少人放下手中之笔,思索着自己的策论是否符合百姓需求。老皇帝眼神复杂的看着赵恒。急百姓之所急。想百姓之所想。此话要是出自太孙,他自然大喜过望。但出自赵恒。要思量的东西实在太多。这一刻,老皇帝甚至有些后悔当初那么早立太孙。以至于现在左右为难。由于各种问题地址更改为请大家收藏新地址避免迷路网页版章节内容慢,请下载第一小说app阅读最新内容请退出转码页面,请下载第一小说app阅读最新章节。新第一小说网为你提供最快的弟,你再闯祸,哥哥我就要篡位了更新,第一百六十章:治国安民之策!赵恒夺嫡?急百姓之所急,想百姓之所想!免费阅读。 , )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