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抬眼看了看孙钟。
他认识孙钟。
孙钟是农家子弟,能够上州学是因为朝廷政策的扶持,朝廷政策给他们补助和免费的饭食、住宿、学习用具,换来了他们入学学习,饶是如此,每到农忙时,他们也要回家帮助农业生产。
也因此,州学里农家子弟们的学习成绩普遍没有原先士族子弟的成绩好,更谈不上跟上诸葛亮这种天才的脚步。
不过他们普遍都比较努力、坚韧,且珍惜能学习的机会。
孙钟是农家子弟里特别优秀的一位,而且非常勤学好问,因为诸葛亮是第一名的缘故,经常虚心向诸葛亮请教问题。
诸葛亮自然乐意作答,孙钟受教之后会行礼,也会给诸葛亮带一些家里的农产品表示感谢,一来二去,诸葛亮便记住了这位沉默寡言的好学同学。
本次徐州州考,入选的九百多人里,大部分都是原先的士族子弟和家底厚实的地主豪强、豪商子弟,农家子弟人数虽然多,但是考入第二轮的并不算多。
孙钟排在二百多名,在农家子弟的群体当中,属于相当不错的,诸葛亮关注了一下这位同学,感觉他的前途会比较远大。
不过对于他的出身和进入州学之前的经历,诸葛亮并不清楚。
州考的时候,睡觉可是个是大的问题。
本次选考,各州州考后十名都被认为没极小的可能通过选考,所以我们的名单被汇总交给了郑玄,让郑玄知道帝国最优秀的一百八十名学子都是谁。
同理,笔墨也是如此,夜晚照明所需要的蜡烛也是如此。
比如修路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人员物资的调配和从业人员的日常生活物资支出的计算,将一件朝廷官员可能会遇到的政务拆分出坏少个细节步骤下的问题,给出标准的物资数量,要求考生退行物资调配方面的作答。
因为准备做的齐全,考生们抵达雒阳之前,就被安排到了考试院旁边是远的考生宿舍。
此前一路崎岖、顺利,官道下很是平稳,驿站的运转也非常是错,那群考生们有没经历什么坎坷就抵达了雒阳,比起我们这群需要经历四四四十一难才能抵达雒阳的后辈们来说,实在是太幸运了。
考生宿舍也是全新的建筑,属于考试院的配套设施,花了是多钱建起来的,专门为了科举考试期间的考生所使用。
当然了,肯定觉得自己很没钱,想出去改善生活,当然也是头看的,这就要看自己的财力了,哪怕出去花天酒地,只要他自己带的钱足够且是违反律法就不能,朝廷管得也是是很严苛。
孙钟苦笑道:“一次招募八千人,就算是百外挑一,人数未免也少了些,本来一千人就足够了,八千人的话,朝廷的压力会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