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曰: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闲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
可以想象,天平皇帝登基五年,已经不是那个刚刚登基,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新皇了,想看看三百考生中究竟有没有治国之才。
贾珊铺好卷纸,取出砚台、墨锭,一面研磨一面细细思索。
殿试只有策论一题,且不限字数长短,但是一般不会低于五百字,也不是写的越多越好,根据贾珊所看的十几篇殿试策论来看,一千字左右最佳。
歌功颂德自然要有,但也不能千万一律,凡中一甲者,无不在策论中有一两点特殊的见解,引人深思。
贾珊对‘治国九准’当然有很多新鲜见解,虽然许多事情因时而异,能用上的不多,只一两条,足矣!
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等等,前面几条真没得说,即便贾珊有划时代见解也不敢拿出来,唯有“来百工也”“子庶民也”可以阐述一下与众不同的见解。
“攻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昔黄道婆改进纺织技术,才有松江‘衣被天下’的美誉……”
洋洋洒洒一千余字,写完,又细细检查了一遍,看了看时间,原来不知不觉已经到了下午,贾珊不再犹豫直接选择了交卷。
此时交卷的考生已有不少,也还有很多依旧在检查,润色,毕竟是人生最后一次考试了,都拿出了十二分的精神。
……
一路由侍者引领走出皇宫大门,门口禁卫军站的挺拔如松,回首仰望向巍峨的皇宫,今生的科举之路已经走完,即将踏上与读书完全不一样的为官之路。
自己会元的身份,基本上留京无疑了,翰林院或者御史台都是很好的选择。
大炎王朝御史台权利非常之大,皇亲国戚,文武百官,皆在御史台检察之下,且可以闻风奏事,直接给皇帝上密折,不受上司节制,非常犀利。
也有一点,想进御史台非常困难,要么殿试一甲前三,就像林如海那样,翰林院,御史台随便选,要么争取每科殿试那寥寥几个进入御史台的名额。
“子微兄,别发呆了。”
张吉利也在门口,而且看样子已经等候多时了。
贾珊奇怪道:“刚刚交卷没看到你,原来这么早你就出来了?”
“比你早出来一步。”张吉利叹道:“在家准备了大半个月,没想到出‘治国九策’这样老掉牙的题目,实在难有新意。”
贾珊笑道:“那就夸夸其谈,歌功颂德呗。”
张吉利笑道:“是啊,名次全靠文采,以子微兄的文采,这次怕是又要再得一元了!”
传说中的三元及第,无数读书人心中梦想,贾珊只差一步了!
“借你吉言。”
张吉利看了看后方,笑道:“柳随风怎么还没有出来,这厮难道打算一鸣惊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0230412212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