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七章 鄱阳湖之战——八方会攻(1 / 2)

正月初二日,自赣南北上的总兵党守素、参将马重禧两部四万明军抵达瑞州高安县。

抚标监军余应桂率部两万自崇仁出兵,占领了丰城县。

明军各路兵马,分别从东、西、南三个方向窥视南昌城。

南昌清军惶惶不可终日,明军步步紧逼,逐渐蚕食南昌外围,再这样下去,南昌就会成为一座孤城。

总兵柯永盛无奈之下,遣亲信化装出城,走陆路前往九江报信。

初二日夜,明军总兵李锦、参将刘汝魁两部自抚州临川进入温家圳,与王之仁部会师。

与此同时的芦潭镇,明军太湖水师黄蜚率军,发起了破袭。

芦潭守军张应祥仅有一万兵马,面对五倍于己的明军水陆进击,坚持了一个时辰,旋即溃散。

张应祥率亲骑急奔昌邑镇,投黄山营中避乱。

黄山得知芦潭失守,急忙遣人向副将李国英报信,请求其准许自己率军撤回建昌。

现在的昌邑,南北皆是明军,处在了前后夹击之下,再坚守下去,已经没有任何意义。

黄山可不想自己的三万兵马白白损失在这里。

李国英接黄山急报,得知芦潭失守,从榻上坐起,心中惴惴不安。

明军这是在逐一剪除南昌外围的屏障,打法实在是太稳健了。

这就像是被明军一层层扒去了衣裳,却不敢轻易还手,因为郑森的大军就在南昌外围,一旦还手,就会被其咬死。

明军胜而不骄,步步为营,令李国英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棘手。

在深思熟虑之后,他决定还是保存实力为上,让黄山率部退守建昌。

昌邑小镇,根本经受不住明军围攻。

黄山所部又多火炮,守城最为合适,不可轻易损失。

可当李国英的军令抵达昌邑之时,却为时已晚。

昌邑在太湖水师破袭芦潭后的一个时辰内,被从赵家围北上的闽督郑森的大军包围。

明军骤至,黄山登寨墙而望,见火炬无边,人影幢幢,徒叹奈何。

他早已有所预料,郑森一定不会放过自己。

躲在黄山营中的芦潭守将张应祥观明军兵力庞大,心如死灰。

这小小的昌邑,如何抵挡得住如此洪流?

南昌与建昌也一定不会分兵来援,他们只能困守在此,直至明军破营。

黄山自知已陷绝境,无路可走,于是下令全军准备突围。

昌邑是个小地方,无法囤积太多的粮草。

之前鄱阳湖还在掌控之中时,昌邑守军的补给粮草都是走水路从九江转运。

但现在,他们已经后继无援,粮草断绝。

昌邑镇中的粮草,也仅仅够支撑十日。

与其坚守十日弹尽粮绝,不如趁现在明军新至,冒死一搏。

黄山的军令十分果断,清军火速集结。

这时,镇子外,郑森正在部署各部围困昌邑,他并不准备强攻,因为他知道,黄山部乃是闽兵精锐,强攻一定损失很大。

昌邑弹丸之地,只需将其团团围住,待其粮尽,便会不战自溃。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