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兵皆是步卒,算上整军再赶路,六个时辰十分勉强。
从无锡到江阴县蔡泾镇有六十里地,必须强行军才能按时赶到。
如此急切,难道是出了什么事情?
军令如山,王喜只好迅速收队,带着麾下县兵急匆匆返回驻地整备。
馆驿内,所有人都听见了刚才的军令,郑遵谦与严起恒两人对视一眼,虽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但县兵被征调走,对于他们来说,是个好消息。
房内,郑遵谦问严起恒道:“严主事,怎么样?”
“冯公是被吏部文选司革职,主事名叫庄兰生,此人我略有耳闻。”
庄兰生,字梦竹,原为南京吏部主事,后来随马士英下杭州,仍以原官召任。
严起恒平素为人深居简出,喜好清净,所以很少交际,这庄兰生其人,也只是在政院出入之时,偶有碰面。
“罢官一事,难道姜阁老不过问吗?”
郑遵谦不禁疑惑道,冯厚敦可是潞王钦点的知县。
“履公有所不知,姜阁老乃是首辅,吏部的日常主事堂官乃是两位侍郎。”
“吏部任免,本应会推,但自万历以来,会推流于形式,基本名存实亡。”
“我朝精简政务,又值地方缺官严重,这州府之下的任免,基本就由文选司全权负责,吏部堂官批准,州府及以上的任免,才会呈报内阁与潞王殿下批阅。”
“因为实行考成法,再加上察官极严,所以地方知县能力不足,亦或是贪赃枉法,不出两月,便会被考功司革职。”
“除此外,还有六部联合巡视,以及都察院监察御史的监督,所以潞王不会担心州府之下的任免之事,故而在六部重设之后,也便心照不宣了。”
严起恒向郑遵谦解释了一番,但其中还有更深的一些原因,他不能说出口。
从前,吏部的堂官被称作“吏部天官”,由此可见吏部权力之大。
官员升迁任免,要么是皇帝钦点,要么是吏部会推。
但皇帝不可能每天都去特简官员,亦或是钦点知县。
所以绝大部分的人事任免权力,都是吏部掌控。
所谓的会推,也不过是走个过场,吏部尚书入阁之后,谁又敢对吏部的任命出言质疑?
皇帝简拔只是特例,吏部掌权才是实情。
大明虽无丞相,但也出了严嵩、张居正、于谦这样能权倾天下的人物。
他们的成败,便是皇权与相权争锋的结果。
潞王监国,朝廷新立,旧臣相继依附,忠勇前后来投。
正是朝廷焕发生机之时,潞王没有选择以强硬的皇帝权威一手掌控朝廷,而是选择了适度放权,可谓是一步高招。
既笼络了新旧臣子的人心,又给足了内阁与六部的面子,以树立外朝权威,使他们敢想敢做。
崇祯朝给这些臣子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
阁老一箩筐,督师满地走,皮球互相踢,动辄就砍头。
以致于朝臣皆畏首畏尾,得过且过,不敢言也不敢做。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20230412212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