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袁绍被刺,命在旦夕(1 / 2)

第179章 袁绍被刺,命在旦夕

曹铄和诸葛瑾、诸葛亮、诸葛均三兄弟告别,来到府衙书房开始忙碌。

这几天的高强度劳作,让接下来的几天都比较闲暇。

曹铄每天也就早会的时候要忙碌一下。

其他的时间,都是在熟悉扬州所有官员和事务。

贾诩不时地会过来,和曹铄谈谈扬州如今的形势。

恒阶偶尔也会过来。

不过,都是询问社科院建造的问题。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扬州治所的迁移问题,以及天策府的打造问题。

原本陈登选择的扬州治所在丹阳郡!

曹铄原本也打算这样做。

但是,随着社科院的构造,曹铄最终和众人商议,治所依旧在庐江。

不同的是,要对庐江进行扩张:那就是,将庐江郡和九江郡进行合并为新庐江。

之所以曹铄要选择新庐江作为治所,而不是丹阳郡。

一来,原历史里的东吴就是迁都丹阳郡的秣陵,并且改名为建业。

曹铄并不想将来扬州走原历史里的东吴老路。

二来,要迁治所,那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劳民伤财。

而扬州刚刚摆脱战乱没几年。

现在曹铄最想做的就是稳定发展。

三来,社科院已经在皖县郊区创建。

按照曹铄的计划,社科院会是将来扬州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如此重要的地方,自然也只能在扬州治所。

四来,将治所依旧安在庐江,确切地说,是新庐江,而新庐江这个位置,左毗邻荆州,右连接徐州,上通往许都,下连接长江。

一旦扬州出现变故,和其他地方有冲突,那么,从新庐江汇聚军队,出征,都是最方便的。

最关键的问题是,新庐江位置极其重要,治所在这里,那么,一旦出现变故,所有人除了抵抗,没有第二条路走。

那个时候,扬州的百姓也不会过于紧张。

有扬州官府坐镇前方。

只要扬州官府没有死绝,百姓的安危就不用过度考虑。

这样,能给百姓的心理带来一定的安定。

贾诩、张昭、张纮、恒阶、田丰和沮授等官员聚在一起商议,最终也都赞同曹铄的想法,治所不变,依旧在庐江。不过,将九江郡合并过来,组成新庐江。

之后,曹铄又在早会上提出完善科举制度。

从原来的直接到庐江来参加一年一度的考试,变成推广到整个扬州。

所有学子,先在各个州郡参加一次初考,初考的题目由各个州郡的官员根据他们的州郡的实际情况出题,然后上报到新庐江,由新庐江的总考官进行审核,修改,然后发回州郡,作为州郡初考的考题。

而且,每年,各个州郡,每月初一都公布出他们缺少的官员岗位。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