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八章 平儿小秘书(2 / 2)

所谓坐支,就是字面意思。

朱重八通知治理天下的时候,发现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那就是朝廷在收税的时候,存在着来回运输的问题。

也就是说,当时的制度安排,是把收上来的税,以及各种物资,全都运到京城之后,再进行分配和二次运输。

所以,单从形式上看,就产生了极大的浪费。

比较好的方式,应该是把地方的用度,提前预留好了之后,剩余的部分再押解京城。

这样的话,一方面可以降低运输成本,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行政效率。

于是,朱重八同志,就直接下旨改了一下。

这就是典型的坐支。

收和支,都放在同一地方,甚至同一批人的手里,很难不出问题。

千万不要考验人性,尤其是千万不要拿这么大的利益来考验干部。

顶不住的。

真的顶不住。

收支两本账,都放在一起,想要瞒着朝廷搞事情,简直不要太容易。

所以,这种制度,很快就被抛弃进了历史的长河。

说回来。

朝廷分配到省一级的税赋任务,自然会被二次分解,到府县一级。

最后肯定要落在县令的头上。

没办法,作为朝廷任命的最基层官员,你不负责谁负责。

再插一句。

那个时候的县令,实际上是个非常重要的官职。

都说父母官,实际上指的就是县令。

所以,县一级的人事任免权,实际上并不是在府一级。

甚至都不是在省一级。

而是由中央直接任命,走的是吏部的程序。

有些时候,县令上任,是需要在京城见皇帝一面的。

主要就是为了体现重视的程度。

那么等收税赋,以及征发徭役的任务,分解到了县一级之后,肯定是没办法从官面上往下继续分解了。

但是县令也不可能亲自带着人去干吧。

一个县有多大,底下有多少人,可以想象一下工作量。

那个时候可是没有太过于清晰的部门分工的。

县衙里吃朝廷饭的没几个。

当然,牢里的肯定不包含在内。

活是肯定干不过来。

当地的士绅地主什么的,都读过点书,和县令也有点共同语言。

一来二去,就搭上了关系。

和流水的县令不一样,这些士绅地主,都是本地人,甚至往上数几代甚至十几代人,都生活在本地。

所以对于当地的情况,也更加熟悉一些。

青天大老爷为难了,他们怎么会坐视不管,自然要急老爷之所急,想老爷之所想。

帮着大老爷把这事儿给办了。

怎么办,也简单。

大老爷县衙的人手不够,他们各家的人手足,就有很多种用法。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20230412212821-->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