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的表情已然凝固。
迁都事宜,只是在他心中的雏形想法,他还没有明着宣布诸臣,只是一步步在做准备。
然而即使如此,朱棣也很快反应过来。
这世上最不缺的就是聪明人,当朝之上,估计早已经有人看清楚了自己的内心想法。
而且,还有一小部分人在暗中推动。
因此,他很快嗤声一笑,“不管你是谁,也不管你想冒充何人,但如果你也就只能说出这么一点儿,那还真是让朕失望。”
“本以为你还会有其它见解,就仅仅只是迁都吗?”
“呵……那就再以此继续推演。”林长生继续道。
“还是那句话,收回来的皇权,是要还回去的,现在,我所说的是一个定理,即权力守恒定律!”
“洪武十三年,洪武帝曾借助宰相胡惟庸之事,裁撤中书省,废除宰相,至此,自春秋就开始出现的千年的宰相制度,就此成为历史。”
“然而,还是那句话,权力并不会无端消失,而是会以各种方式重新回来,对于洪武帝而言,他的勤劳,他对于政事的狂热,可以让他沉浸在如同山堆一样的奏折之中。可即使如此,洪武帝也不得不需要一批真正的大学士,为他整理奏折,提供意见,及文渊阁大学士。”
“而到了建文朝,虽然没有所谓的宰相,但所谓的建文四杰,却可以参与制定削藩的规划之中,甚至擅改祖训,恢复古礼,并且减轻松江、苏州等府税收,致使朝廷财政运转困难。”
“没有宰相之名,却有宰相之权!”
说到此处,林长生刻意停顿,再次看向朱棣。
“那么……永乐帝你呢?能否如洪武帝一样,不眠不休,亲自处理每一条奏折,并且找到合理的办法?”
朱棣沉默,与其说他是帝王,不如说他是个将军!
他更喜欢的是战场上,而不是待在一个地方,像是被囚禁一样去处理那些文字。
当朝的政事奏折,大多数都是太子,以及詹事府负责的。
而此时,林长生也代替他回答,“不能!”
“当朝道衍,有宰相之实,却无宰相之名,太子朱高炽身边也有一批贤才,可以帮你辅国理政。除此之外,还有当初洪武帝设下的文渊阁大学士,也可以帮助你整理奏折。”
“然而这样下去始终不是办法。”
林长生继续道:“所以,当初洪武帝收回来的宰相之权,之后定会以一种新的方式还回去。”
“而在以上的太子、詹事府成员、道衍、以及文渊阁大学士中……”
“太子将来会登基,会重新变成天子,道衍只是一个人,他终究会离世,那么到时候,现在的詹事府成员,以及太子身边的亲信,就会入驻文渊阁大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