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正是解缙。
靖难成功后,解缙受到重用,更是内阁组建的第一任首辅。
此时的内阁,还并没有嘉靖时期的内阁权力大,只是代理帝王筛选奏折,辅国理政。
但尽管如此,解缙被重用几乎是板上钉钉之事,甚至他已经负责《永乐大典》的编修。
解缙的才华毋庸置疑。
但解缙的“政治眼光”也不用怀疑,那不是一般的差。
永乐四年,自从解缙“居功自傲、恃才傲物”,甚至开始对军国大事发表意见,并且上书公然阻止朱棣对“安南”用兵后,这位前几年风光无限的臣子,便被朱棣所厌恶,开始刻意疏远。
如无意外,今年,在某位臣子上书解缙主持的“科举”有失公允后,就会被贬至广西,再无崛起之机遇,一贬再贬,等到身陷天牢,然后蒙冤而死。
而这一次。
已经被朱棣疏远大半年的解缙,眼睛陡然一亮,可下一刻,他内心便开始犹豫,他又一次想到了自己二十几岁的时候,以进士之身登华盖殿,被太祖皇帝赏识,可谓风华正茂。
但,紧接着他便连踩数雷。
先是上书《太平十策》,朱元璋虽然夸赞他年轻人胆子大,好好干,但已经不再关注他。
可他不死心,又替李善长伸冤……
朱元璋也不客气,便赶他回家,让其跟着父亲历练几年。
想到这些,解缙又开始犹豫,自己对于藩王制度,早年就认为是大明弊端,更是思考过很多的针对性良策。
如今,是机会终于来了吗?
“诸位大臣,皇后娘娘既然暂时无事,诸位还是尽快回家吧,但皇上所提出的问题,要尽快考虑,皇上急等答案。”
“不瞒诸位,皇上亲口所言,此事与皇后娘娘的病情还有关系,事关第二颗丹药。”
内侍说到这里,便不再多言。
然而百官却是齐齐反应过来。
又是丹药?
他们还想再问,但內侍已经不再多说,很快回去。
无奈之下,众多文武百官面面相觑,商讨片刻后,也纷纷开始离开。
而徐辉祖得到大姐病情稳定的消息,也松了一口气,和二弟回去的路上,也深思藩王的利弊起来。
“此事,还不如回去询问妙锦。”徐膺绪道,徐家有女徐妙锦,却是和年轻时候徐妙云一样,聪慧过人,对诸事多有不俗见解。
“事关大姐,却是要依靠妙锦了。”徐辉祖喃喃道。
随着众人离开,留在原地的解缙,也喃喃自语,“当初的太平十策,或许因为年轻气盛有些稚嫩。但如今的我,早也不是当初,若是谈诸藩利弊,我更胸有成竹!”
解缙开始期待明天的朝会,借着此次机会,他能否再次获得圣眷?
……
深夜。
东宫。
劳累了一天的朱高炽,先是看了看已经熟睡的儿子朱瞻基,则又投入今日的奏折之中。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20230412212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