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回船匠克里木,踏上下西洋之路后,久违地找到了年轻时出海的感觉。
他虽然是船匠,但早年在天方-泉州的航线上做水手,当水手的基本功还在。
离开琉球国后,闲来无事的他,主动承担水手的工作。而且,做的还不错。
因此,李兴对他的印象很好,还特意赏他一坛酒。
克里木当晚一个人抱着酒坛子,喝得七荤八素,不省人事。
到达暹罗国后,克里木也无事可做,跟着李兴到处看船。
凭借着自己的造船功底,帮着李兴避了不少坑。
李兴虽然不懂回回语,但是克里木肢体表达能力不错,总能通过形象的肢体语言将船只的毛病表达出来。
比如,克里木鼓着腮帮子吹气,然后指了指龙骨,做一个掰折的动作。
李兴很快领会意思,“这艘不行,大风一来,龙骨都得吹折喽。”
克里木又指指旁边一艘,沿着船缝划了两下,然后发出“滴滴”的声音。
“明白,这船漏水!”
接着,克里木指了指第三艘船,竖起个大拇指。
李兴说:“听船匠的,这艘征用啦。”
华人商人和通事,都静静地看着两个人表演,甚是无奈。
商人心里很郁闷,本来就是被征用,征用的还都是自己最好的船。
通事也很郁闷,这随便比划比划都明白了,还要我这个通事干什么。
克里木因此得了不少好处。
所以,当李兴在船帆的问题上遇到困难时,克里木又一次站了出来。
其实,暹罗国当时有很多回回船匠,造回回船帆不是问题。
但是,受限于中式船只的样式,回回船匠们布置船帆时,遇到不少麻烦。
特别是船已经快要完工,只有船帆、帆索还没有布置好,回回船匠并不习惯中式船只的帆索设置,所以船帆没办法顺利装上。
暹罗国国王找来了两批回回船匠,说是他能找到的最好船匠,但在一个月的工期之内,都没办法完工。
李兴近乎绝望。
他不停在抱怨,陈祖义为何提出这种奇怪要求,非要造出一种四不像的船?
克里木挺身而出。
既然喝了李兴的酒,那李兴有难,他自然是能帮则帮。
看到李兴愁眉不展,克里木找到通事,询问了相关情况。
之后,他多次登上五艘帆船,详细记录了帆船的尺寸、索具位置等。
他是回回人,在回回船上工作多年,十分熟悉回回船的操作。同时,他又在大明学习造船多年,对于中式船只也十分了解。
要造出中式船只和回回船的结合体,他自然是不二人选。
克里木挑灯夜战两日,将船帆的安装示意图画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