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里克王朝时代,沙皇曾经在萨拉托夫--沃罗涅什--库尔斯克一线修建了大量用以封锁克里米亚汗宫入侵大军的堡垒。
罗曼诺夫王朝时代,随着国力的增强,他们更进一步,将防线前移到更南的苏梅--哈尔科夫--顿涅茨克一线,修建的堡垒、边墙、壕沟更多,号称俄国版的“万里长城”。
拿下沃罗涅什一线后,特鲁琴并没有废弃那些本来用于防范克里米亚鞑靼骑兵的大大小小的堡垒,而是在这些堡垒的基础上重新修建了大量的碉堡。
对,就是碉堡,在面临俄国边境的地方,修建了几千座碉堡,碉堡群蔓延在整个北部边境线上,非但伏尔加河以西的地方有,就连东边的奥伦堡省的边境线也有。
碉堡群长约几千里,宽约二十里,都布置在关键地方,碉堡群里拥有机枪、手榴弹、短管火炮,各做碉堡之间的距离正好在机枪的射程之内。
每排碉堡群之间则是用草袋子堆砌的矮墙,后面同样是以步枪、机枪、短管火炮、迫击炮、野战炮组成的密集火力阵地。
实际上,乞塔德还是太过持重了。
就在波兰的战事打响时,经过昼伏夜出的俄国农奴兵已经抵达了那道防线上!
与乞塔德估计的差不多,这次俄国人可谓是倾巢而出,他们动员了高达六十万的农奴兵,正规军则在后面跟着,铺天盖地扑向了这道防线!
对于农奴兵来说,如果运气足够好,他们的功劳没有被军官霸占,就有获得土地摇身一变成为平民的可能,但大部分人只是简易消耗品,几乎没有这个机会,服兵役,对于农奴来说是天经地义的事,是俄国东正教的重要组成部分。
临战时,他们被允许喝上满满一瓶伏特加,然后端着上了刺刀的燧发枪就开始冲锋了。
虽然人员众多,他们在中途中拥有重新装填弹药的机会,但对于因为酒精的作用已经有些晕晕乎乎,并异常亢奋的农奴兵来说,打完一发子弹后多半不会重新装填了,而是冲上去与敌人拼刺刀。
他们是不怕死的,这一点在罗曼诺夫王朝崛起后参与的历届欧洲战事里早就得到了证明,他们的兵力一般来说远多于欧洲各国,而且都是义务兵,依着十七世纪、十八世纪前半世纪欧洲各国普遍火力堪忧的状况,战术、训练、火力稍微占优的对方在人海战术下完全没有优势。
七年战争中,腓特烈最心有余悸的不是遇到了奥地利名将道恩和劳东,也不是法国,而是俄国人!
他们的东普鲁士一度被俄国人全线占领,首府柯尼斯堡也曾沦陷,全城还遭到了洗劫,如果不是俄国将领的昏庸,没准早就打到柏林城下,让腓特烈俯首称臣了。
不过他们遇到了有些逆天的特鲁琴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