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线战场上,库图佐夫一气投入了四十万农奴兵,自己带着十五万正规军再后面跟着,在动线则投入了二十万农奴兵,陆军中将吉尔迪科夫同样带着十五万人在后面跟着。
这便是八十万大军!
沙皇若是早有这样的决心,恐怕特鲁琴也不复存在了,不光是特鲁琴不复存在,恐怕整个波兰、普鲁士、乌克兰、黑海沿岸都被他们拿下了!
历史的转折点是彼得三世的上台,他是坚定的亲普派,是腓特烈二世的铁杆粉丝,在明明取得了大胜的情况下突然终止了战争,让腓特烈二世获得了喘息之机。
如果是他那同样出身于德意志,但头脑精明得多的老婆叶卡捷琳娜,普鲁士早就亡国了,腓特烈大帝的称号也会不复存在了。
在获得了整个波兰和普鲁士的人口、工匠、科学家后(值得注意的是,俄国人虽然是农奴制,但他们对于科学同样重视),恐怕就能俯瞰整个欧洲了。
但彼得三世阻止了这一点,特鲁琴的崛起则完全阻断了这一点。
乞塔德的策略实际上奏效了。
特鲁琴帝国的火器虽然大大占优,但也有着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弹药消耗太快,虽然早就步入蒸汽时代,但如果面对一场旷日持久的消耗战,那么他们火力上的优势就会大大降低。
而且,欧洲的科技除了特鲁琴以外目前领先全球,还在特鲁琴的刺激下加快了科技进程,不光是英国、法国、普鲁士等国快速进入蒸汽时代,连一向慢半拍的沙俄帝国也进入了这个时代。
虽然效率偏低,但毕竟是蒸汽时代啊。
至于特鲁琴,虽然在蒸汽时代还是领先一步,但想要在一场面对近乎百万大军的战事里备足足够的弹药也是一件挑战巨大的事情。
自从拿下沃罗涅什一线后,乞塔德早就考虑到了倾国而来的情况,除了重修蔓延几千里的防线,让沃罗涅什成为前线的军工中心便是重中之重。
蒸汽时代,想用铁壳子弹难上加难,他只能大量使用铜壳子弹和炮弹以利用铜料更好的延展性。
俄南平原一带,铜矿资源并不丰富,不过原属于哈萨克地区的阿克托别却有着大量出产,最近三年,那里出产的铜锭被大量送到了沃罗涅什,保证了战事沃罗涅什子弹弹壳的海量需要。
另外,印度的硝矿、各地通过冶炼硫铁矿得来的硫磺也大量运到了这里,如果之前他们没有开通阿玉奇运河以及打通各省省府之间的干线铁路,由于产量偏低,就算沃罗涅什的弹药工厂二十四小时不停地满负荷生产,也不可能满足像炮弹、子弹、手榴弹这样的海量需求。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20230412212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