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拉苏,蒙古语榆树也。
乌里雅苏台,原本是五十年前由清军大将傅尔丹所筑,当时清国面临的形势远不如现在,故此,只用榆树做栅栏,中间夯填泥土铸造了周长三里的木城。
与特鲁琴先后在准噶尔、广州、天津交战后,他们立即意识到特鲁琴将是他们的头号大敌,故此又陆续加强了乌里雅苏台城的建设。
时至今日,通过历任将军的努力,乌里雅苏台城已经是一座包括以前的傅尔丹城作为内城,外面还有一座完全是中原制式的外城的大城,是清廷征发五万陕西、山西、京畿一带的汉人民夫所筑。
落成后,外城周长达十五里,周围有护城河环绕,城墙高大厚实,有三丈高,一丈厚,除了规模没有京城大,城墙的坚固程度已经相差无几了。
乌里雅苏台是蒙古贵族以及清廷官员的称呼,对于牧户来说,他们都称呼内城为“海拉苏城”。
这里,先后做过葛逻禄汗国、薛延陀汗国、乃蛮汗国、西迁的克烈汗国、瓦剌汗国的王帐所在,位于杭爱山西麓,之所以受到历代汗国的青睐,原因只有一个。
这里南北两侧都是大山,大山之间乌里雅苏台河穿过,河谷地带宽阔,既适宜驻屯大军,在冬季又能阻挡风寒。
乌里雅苏台河在此与扎布汗河汇合,乌里雅苏台河在南,扎布汗河在北,城堡就设在两河交汇之处,其西边、南边是河水,东北面是大山,由于此地山势封闭,冬季气温远低于喀尔喀其它地方。
故此,两条河流在冬季的冰层并不深厚,最厚时也不过半尺,这样的冰层人丁慢慢过来尚可,大部队显然是过不来的。
当时傅尔丹将乌里雅苏台河、扎布汗河的河水引入到东北面,形成了一条护城河,这让城堡就是四面环水了,敌人若是想从杭爱山上摸过来也不行。
如此大的城池显然不会只驻扎两千满蒙八旗兵。
当清廷征发的五万民夫修完城池后,有一万人累死、冻死在这里,剩余的四万人清廷也没有放他们回去,而是留在了当地!
如此多的人口,光靠国家来供养显然是不行的,不过乌里雅苏台附近由于两条河流的冲刷,绿洲面积也极大,土壤也颇为肥沃,清廷在剩下的四万人中拣拔了四千年轻力壮者,先是让其成为绿营兵。
后来因为愈发感受到了此地的重要性,便将这四千人全部抬旗,成为汉军旗正黄旗的一部分。
剩余的三万六千人倒是没有让其成为阿哈奴才,而是成为乌里雅苏台直辖的平民农户,让其在这里种植黑麦和苜蓿。
四千汉军旗的一应供养全部由这三万六千人来承担,后来又将这四万人的家眷也迁到此处,总算能让其稳定下来。
这么多人的到来,很快就让外城热闹了起来,汉人聪明,种地之余,也能成为工匠、小商贩,这倒是清廷愿意看到的。
汉军旗成立后,清廷任命前武状元段飞龙担任乌里雅苏台该旗副都统,实际上就只管辖着四千汉军旗,这四千汉军旗全部是步兵,主要作用就是拱卫乌里雅苏台城。
当然了,既然是步兵,火枪、火炮也少不了,此时的乌里雅苏台城远不是历史上的那座方圆只有三里的木栅城可以比拟的,一般人想要拿下它并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