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年代了,还在用藤牌兵?”
在座的江南提督蓝元枚内心嘀咕了一句。
......
距离桑吉策顺利拿下镇江城已经过去三日。
特鲁琴可不是我大清,在这三日里,特鲁琴军扩建了码头,并在北面的北固山、金山、焦山,南面的南山修建了可以驻扎一个连的山头阵地,并将重型迫击炮、短管火炮搬到那里。
如此一来,他们的火力不仅可以照顾到长江江面,还能对城池的大部分地方进行掩护。
前面说过,大运河穿过镇江城,由于运河的修建,千百年来,江水不断在此泛滥,又形成了诸多沙州、河汊,导致镇江城内外河汊纵横。
与繁华的扬州、苏州相比,江宁城、镇江城显然逊色一些,不过此时的扬州城、苏州城的繁华程度肯定在我大清排名前列,或者说是前四,还有两个城市自然是广州、成都。
广州因外贸兴起,成都则是大西南内循环导致。
而扼控长江、大运河关键节点的镇江虽然比不上一江之隔的扬州,但也差不了多少了,前面说过,由于运河水位比长江高,为了保持运河水位的稳定,在扬州的入江口修有水闸,丰水季打开水闸,枯水季则关上水闸。
于是,在枯水季,船只在进入长江后想进入大运河,只能先将货物在北岸码头放下,然后通过陆路运输转运到大运河上,这样的地方在大运河上还不止一处,不过在运河庞大人力的运作下看起来影响并不大而已。
而镇江这边则是畅通无阻,自然成了长江以南的一个大型货物转运码头。
此时,人们早就知道了通过船只来行商的低成本和便利,大大小小的船帮便应运而生,最有名的有珠江船帮、汉江船帮、乌江船帮、嘉陵江船帮。
从杭州出发的大运河,一直到镇江,也有大大小小的船帮,其中最大的就是润州船帮,润州,镇江的古称是也。
这样的情形都是自发形成的,就好像多山少地的徽州商人崛起一样,到了乾隆后期,由于土地兼并加剧,大量的人口只得另谋生路,对于江南的人来说,投入手工业、运输业那是自然而然的事。
同样,如同盐帮一样,一开始都是吃苦力的行商,有一定资本和实力后就成了坐着批发食盐的坐商,而想从官府那里获得大量的食盐,那就是金字塔尖上的人物了,人家会尊称您一声“盐总”。
到了盐总这个程度,不仅可以与地方大员称兄道弟,还可以接近皇帝,若是将皇帝伺候得龙颜大悦,赐你一件黄马褂,赏你一个正三品的虚衔,那基本上就可以横着走了。
船帮也是这样,一开始,有的是一家一条船,有的是几家一条船,实力稍强一些的会有几条船,过几年后为了自保,同乡的人会聚在一起联合揽生意,随着人员的增多,不但可以自保,还拥有了挑战其它同乡会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