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一十七章 不学太祖学光武(2 / 2)

历史上,出身布衣草莽的皇帝,如汉高祖刘邦、明太祖朱元璋等等,建立自己的帝国之后,就开始残杀功臣。

汉光武帝刘秀,虽然也是同样的出身,却是难得与开国功臣善始善终的皇帝。

李岳突然想起了父亲曾说过的话,“汉高祖、高皇帝皆出身于平民,殿下皇室贵胄,天锡义勇,柔远以德,爱慎人命,德至渥也。”

从历史上看,出身比较高贵的皇帝,比如杨坚、李渊、赵匡胤等等,对待开国勋臣都非常优容。

所以,李来亨认为出身好的皇帝比较有素养,做事有底线,应该不会滥杀。这自然是含有心理安慰的成分,却也有几分道理。

而且,李来亨等人聊天时也说起过此事,还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太子殿下的继承人,也关系到他们将来的福祉。

通常来说,继承人年幼或孱弱的皇帝,对武勋的提防心理更重。象朱八八,儿子朱标死的早,他怕孙子镇不住场子,要给孙子留下一根没刺的棍子。

所以,他们也和文官一样,迫切地希望太子殿下早纳嫔妃,早登大位。

黄立不知道这些,但却深知李来亨、刘体纯等出身于顺军的国公国侯们的担忧,不过是怕因历史问题而日后被清算。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事例,在中国的历史上,出现得简直是太多太多啦!

但黄立现在还不能赌咒发誓,以让他们放心。估计,这样做的效果也不会是很好。

朱八八怎样,建国之初给功臣发了那么多丹书铁券,可最后却食言而肥,把功臣杀得七七八八。

所以,黄立认为尽量淡化这个敏感的问题,让时间和事实来表明自己的心性和原则,更加能让人接受。

说得再好,不如做得好。你越在这个问题上信誓旦旦,反倒让人觉得你还是念念不忘。

还有关键的一点,那便是黄立不能轻易地对崇祯进行置评。

你捧你夸,让顺军出身地国公国侯们更担忧;你贬你骂,在身份上就更不合适。那可是伱爹,尽管黄立从没承认过。

这让黄立很是为难,也很是无奈。

“或许该给临国公、皖国公他们晋封郡王啦!这或许需要自己更进一步,才能名正言顺。”

黄立一边听取着汇报,脑海里却还挥之不去。

早在永历时,刘体纯、李来亨等人便至少可封郡王,却是一堆国公国侯。这既是一种冷遇,也有着阴暗的政治考虑。

如果不是官爵相同,又互不统属,这些年来,团结起来的十三家,或许能够取得更大的功绩。

“既然有了黔阳王,李来亨、刘体纯等人的功劳更大,晋封郡王,顺理成章。”

黄立思虑已定,心中稍宽,却也不想现在费脑筋去想那些郡王的爵号,交给下面人去办即可。

………………喜欢我真不是朱三太子请大家收藏:()我真不是朱三太子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20230412212821-->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